返回目录
南传《长部》三品(34经)

二七 起世因本经

本经相当于长阿含卷第五之小缘经(大正藏一),中阿含卷三十九之婆罗婆堂经(大正藏二六),及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大正藏一0)。佛于黄昏时,经行于鹿母讲堂外,对随后而来之婆罗门族出身之婆悉吒和婆罗堕所说的就是本经,大别其内容可分为二部份。即前半是说人之贵贱,非由如四姓之阶级的高下,是由其人格价值之有无而定的,力说四姓之平等;于后半由说此世之初开展起而及四姓之起源,最后结说此等四姓之任何人体证法者,为人类之最上者。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住舍卫国清信林园之鹿母讲堂。时,婆悉吒与婆罗堕,欲修比丘行而入比丘之群。时至黄昏,世尊由静思起而出其讲堂,经行于讲堂户外之阴凉处。

婆悉吒于黄昏,见世尊由静思起而出其讲堂,经行于讲堂户外之荫凉处。见已,彼告婆罗堕曰: “友,婆罗堕!世尊于黄昏,由静思起而出其讲堂,经行于讲堂户外之荫凉处,友,婆罗堕!往近彼世尊,于世尊之处,或能得闻法语!”婆罗堕答婆悉吒:“唯然,友!”
如是,婆悉吒与婆罗堕,诣近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随世尊之后经行。

其时,世尊言婆悉吒曰:
“汝等甚为优异,生于婆罗门及在婆罗门之系统,欲出婆罗门种族之家庭生活而入无家之生活。婆悉吒!婆罗门对汝等无不非难骂詈耶?”
“实然,尊者,婆罗门实以特有之骂詈,充分非难我等,而不停地骂詈。”然者,婆悉吒!以如何之言语,婆罗门实以特有之骂詈,充分非难汝等,而不停地骂詈耶?”
“尊者!婆罗门如是言:“婆罗门种是至上之种族,其他是卑劣之种族也。唯婆罗门白皮肤,其他是黑皮肤;唯婆罗门是纯粹,非婆罗门即不然;唯婆罗门真正梵天之子,由其口生;由梵天所生、梵天所造、梵天之相续人也;汝等不得舍弃高贵阶级,去亲近彼贱种阶级之断发沙门,贱种之黑人是由我等一族之足所生。如斯不适宜,如斯不适当。汝等不得舍弃高贵阶级,去亲近贱种阶级之断发沙门,贱种之黑人是由我等一族之足所生者。”尊者!以如斯语,婆罗门对我等,用婆罗门特有之骂詈,充分非难,而不停地骂詈。”

“婆悉吒!确实汝等婆罗门,完全忘去往昔之事实,始作如是言:“婆罗门是最上之种族,其他是卑劣种族;唯婆罗门白皮肤,其他是黑皮肤;唯婆罗门是纯粹,非婆罗门即不然;唯婆罗门真正梵天之子,由其口生;由梵天所生、梵天所造、梵天之相续人也。”然,反过来,婆悉吒!婆罗门之女非有经水、怀孕、生子之经验耶?然而,彼等婆罗门实是由胎生,却作如斯言:“婆罗门是最上之种族……乃至……梵天之相续人也。”彼等婆罗门,确实语虚言,甚与骂詈而不名誉。

婆悉吒!有四种姓,即: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首陀罗种。然,婆悉吒!于刹帝利种中,亦有伤害有情者、有取不与者、有淫欲之邪行者、有行妄语者、有两舌者、有恶口者、有绮语者、有悭贪者、有害心者、有邪见者。婆悉吒!如是,或为不善性质者,或被认为不善性质者,应非难,或被认为应非难性质者,不应模仿,或被认为不应模仿性质者,于高贵人不适当,或被认为高贵人不适当性质者,阴险之行为及阴险行为之果报,由贤人所摈斥性质者,如是者,确实于刹帝利种中亦得常见出。复次,婆悉吒!于婆罗门种中 ……乃至……见出,婆悉吒!于吠舍种中……乃至……见出,婆悉吒!首陀罗种中……乃至……亦常见出。

婆悉吒!复次,于另一面,于刹帝利种中亦常有离杀生者、离不与取者、离淫欲邪行者、离妄语者、离两舌者、离恶口者、离绮语者、无悭贪者、无害心者、正见者。婆悉吒!如是,或善性质者,或被认为是善性质者,不应非难者,或被认为不应非难性质者,应模仿者,或被认为应模仿性质者,于高贵人为适当,或被认为高贵人适当性质者,白净行为及白净行为之果报,由贤人所赞赏性质者,如是者,确实于刹帝利种中亦得常见出。婆悉吒!又婆罗门种中亦 ……乃至……又吠舍种中……乃至……又首陀罗种中……乃至……得常见出。

婆悉吒!于此等四姓中,黑恶性质者与白净性质者,为贤人所摈斥及所赞赏者,可得为二分者,彼等婆罗门如是言: “婆罗门种是最上之种族,其他为卑劣种族,……乃……梵天之相续人”之主张,不为贤人所允许。何以故?婆悉吒!在此等四姓中,任何人为比丘,成为阿罗汉、灭诸漏者、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舍负重担,正得无再生之位、灭有之束缚、有完全智、为解脱者,其人,始称为此等四姓之最上者,以法之故,不以非法故也。不论如何,婆悉吒!于此性或于他世,此法于人类为最上也。

婆悉吒!于此世于他世,法为人类最上之理由,应了解如次之实例。婆悉吒!拘萨罗之波斯匿王,如: “沙门瞿昙是由无上之释迦族而出家者。”又婆悉吒!而释迦族对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行臣下之礼。婆悉吒!释迦族人,从顺于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而行问讯、站立、合掌等谦逊态度。婆悉吒!如是,释迦族人如对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行从顺、问讯、站立、合掌等谦逊之态度,其同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对如来,行从顺、问讯、站立、合掌等谦逊之态度,王言:“沙门瞿昙岂非高贵之出耶?我非高贵之出;沙门瞿昙是强力,我是薄力;彼是美貌,我是貌丑;沙门瞿昙有大势力,我几无势力。”其实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对如来,行从顺、问讯、站立、合掌等谦逊之态度,是彼王尊敬法,尊崇法、重法、尊法、视法为神圣故也。婆悉吒!由此实例应知法是人类之最上者,于此世、于他世亦然。

婆悉吒!生异、名异、姓异、家系异之汝等,由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若被质问: “汝是谁”者,汝当答:“我等是释迦族之子孙,从彼为沙门也。”婆悉吒!对如来致信、根信、确立信、坚固信,或不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世间之任何人动摇者,甚可知是言:“我等实是世尊之真子,从彼口生,从法生,由法所造,是法之继承者。”何以故?婆悉吒!此等实为如来之同义语,即法身、梵身、法体、梵体。

婆悉吒!或经过相当长久时期之后,此世界有转起。此世界转起之时,大部份之有情生于光音天,而彼等住于彼处,于意所成,以喜为食,自放光明,飞于虚空,保其光辉,长久时期之间,维续如是之状态。婆悉吒!又经过相当长久之时期后,此世界有转起。此世界转回之时,大部份之有情,舍弃光音天之生存,复归于此世。而彼等于意所成,以言为食,自放光明,飞于虚空,保其光辉,长久时期之间,维续(如是之状态)。
十一
然,婆悉吒!其时,万物皆成为水,黑暗而不见物,日月不现,星宿不显,昼夜不分,日月之黑分,白分不分明,无年之季节,无男女之别,万物唯是万物而已。于彼等万物,或经过相当长时期后,甘美之地味,周偏于水中。犹如煮沸之牛乳粥,将冷于表面生泡,而现出大地。彼地色具、香具、味具也。恰如有完全之醍醐,或如呈现纯粹乳酥之色,又如混入蜂蜜之味。
十二
婆悉吒!其时,或有贪欲性质者,言: “呜呼!此是如何之物?”以指尝甘美之地味。再三以指尝甘美之地味,转而被甘美所诱,于身渗出欲望,婆悉吒!其他者等亦仿彼,以指尝试甘美之地味,再三尝试甘美之地味,转而被甘美所诱,于身渗出欲望,婆悉吒!其时,彼者等,以手掬甘美之地味,始恣意食之。婆悉吒!
尔来,彼等由手掬甘美之地味,始恣意食之,彼等自放光明渐渐转薄,由自放光明渐转薄而日月显现,由日月之显现而星宿亦显现,由星宿之显现而知昼夜之区别,由知昼夜之区别而知日月之黑白,由知日月之黑分白分,则年及季节显现。婆悉吒!如是,如此世间再转回。
十三
然,婆悉吒!彼等食甘美之地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婆悉吒!由彼等食甘美之地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可见彼等之身渐益坚固而起容貌之变化。或者容貌为美,或者为丑;美者欺侮丑者,思惟: “我等比彼等美,彼等比我等丑。”而且彼等恃凭自己之美而生憍慢,如是,消失甘美之地味。由甘美地味之消失,彼等集合,集合已,恸哭而言:“呜呼!美味……呜呼!美味……”。今日,当众人获得甘美之味,曰:“呜呼!美味……呜呼……美味……”。众人只是重复过去之辞句而不知其本义矣。
十四
婆悉吒!其时,彼等消失之时,甘美之地,出现地饼2。此恰如菌之发生。彼地饼具色、具香、具味。其色实如完全之醍醐,或纯粹之乳酥;其味又实如混蜂蜜;婆悉吒!其时,彼等开始食地饼。而且彼等食此,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婆悉吒!由彼等食地饼,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彼等之身渐益坚固而现起容貌之变化,或者容貌美,或者容貌丑。美者欺侮丑者,思惟: “我等比彼等美,彼等比我等丑。”而且恃凭自已之美而生憍慢,如是,地饼消失。由地饼之消失而蔓草出现。此恰如竹之出现,具色,具香,具味……乃至……如混蜂蜜。
十五
婆悉吒!其时,众人开始食蔓草;而且彼食此 ……乃至……众人只是重复过去之辞句而不知其本义矣。
十六
婆悉吒!其时,彼蔓草消失之时,此等之人,不耕作而熟米出现;此无糠、无壳、有佳香、肌身细。晚上,以此为晚食,持回家者,至早上再生长而熟如旧,早上以此为早餐,持回家者,至晚上再生长而熟如旧,不见有切痕。婆悉吒!以其时,此等之人,不耕作而食熟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婆悉吒!此等之人,由不耕作而食熟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彼等有情之身体,渐益坚固,容貌之变化甚显著,女子现女子之相,男子现男子之相。而且女子实积极地思慕男子,男子亦同思慕女子。各各互相思慕而生欲情,恋慕而身焦,遂由恋慕而行交会。婆悉吒!其时,其他人见彼行交会,或者投泥,或者提灰,或者投牛粪而言: “灭矣!污秽者!灭矣!污秽者!众人何可对他人作如是事?”正如今日,当某些地方尚有追放新娘,或投泥、投灰、投牛粪。众人只是顺从过去之惯例而不知其本义矣。
十七
婆悉吒!于其时认为不道德者,今认为是道德;婆悉吒!其时,行交会之人,于一月或二月之间,不许准入村镇。婆悉吒!其时,彼等人,因其不道德而招致激烈非难,彼众人为隐蔽其不道德而入小屋。婆悉吒!由此,或怠惰之性质者,如是思惟: “呜呼……何故自劳苦,晚上为晚餐,早上为早餐而持来米谷耶?晚餐及早餐份之米,一次运来者如何?”婆悉吒!于此处,彼等将早晚餐之米,充分地一次持运。其时,其他者近至彼前,近至已,如是言彼等曰:“来,友!往收集米。”
“友!不必了。我已一次运来了早晚餐之米了。”婆悉吒!于此处,彼等仿彼者之例而一次搬运二日份之米,曰:“确实如是为妙。”婆悉吒!其时,其他之人来此人之处,来已而言:“来!友:往收集米,”“友!不必了,我已将二日份之米一次搬来。”婆悉吒!于此处,彼等仿彼之例,一次将四日份之米搬来,曰:“确实如是为妙。”……乃至……一次将八日份之米搬来,曰:“确实如是为妙。”然,婆悉吒!其时,此等之人开始食蓄积之米。如是成为糠包混淆米,壳包混淆米,收获之后,不再生,可看到破碎口,米之株割而成束也。
十八
婆悉吒!其时,彼等之人集合,集合而后恸哭,曰: “呜呼!恶法于众人之间出现,诸友!不管如何,我等于过去,是意所成,以喜为食,自放光明,飞行虚空,此状态长久之间继续不失光辉。或经过相当长时之后,此对于我等,甘美之地味,周偏水中;具色、具香、具味。我等以手掬甘美之地味而开始食此。由手掬甘美之地味而开始食此,我等则消失自已之光;由消失自己之光而日月出现,由日月之出现而星宿出现;由星宿之出现而显昼夜;由显昼夜之分而现月、半月;由现月、半月而现年及季节之分。食甘美之地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于我等恶不善法出现,则甘美之地味消失。由甘美之地味消失而地饼出现,具色、具香、具味也、我等开始食地饼;我等食此,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于我等恶不善法出现而地饼消失。地饼消失而蔓草出现,具色、具香、具味也。于我等开始食蔓草。我等食此,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于我等恶不善法出现时,蔓草消失。由蔓草之消失而不耕作之熟米出现,无糠、无壳、纯粹而有佳香,肌身滑,晚上以此为晚餐,持回家者,至早上再生长而熟。早上以此为早餐,持回家者,至晚上再生而熟,不见有切痕。我等食不耕作之熟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于我等恶不善法出现,糠包滑米,壳包滑米,株割之后,不再生长,切痕出现,米之株割成束。今我等欲分稻田,欲造界限。”
婆悉吒!其时,其有情分割稻田,造作界限。
十九
婆悉吒!其时,或贪欲性质者,守自己之领域,更夺他人之领域而享受之。人人捉捕彼,捉捕已,如是曰: “呜呼!汝身行恶事,为何守自己之领域,更夺他人之领域而享受。然,汝不应再作如是事。”婆悉吒!彼人答言:“唯然!”婆悉吒!彼再度……乃至……彼二度守自己之领域,更夺他人之领域而享受。人人捉捕彼,捉捕后……乃至……或者以手打、或者以土块打、或者以杖打之。婆悉吒!如是开始,窃盗显现,非难显现,妄语显现,刑罚亦显现矣。
二十
婆悉吒!然,此等之人集合,集合已,恸哭曰: “呜呼!恶法将出现于众人之间;不管如何,窃盗将出现,非难将出现,妄语将出现,刑罚将出现也。于今,我等或选任一人,其人对于我等,该怒之时则怒,该非难之时则非难,该驱逐之时则驱逐。我等又对其人供与一定之米粮。”
婆悉吒!其时,此等之人于众多之人中,更美丽,容貌更优秀,更和蔼,至更有人气者之处,言彼人曰:“然,汝于该怒者则怒,该非难者则非难,该驱逐者则驱逐。我等可以米分期供给汝。”婆悉吒!彼人答应彼等:“宜然”,便于该怒时则怒,于该非难时则非难,该驱逐时则驱逐。彼等便以米分期供给彼。
二一
婆悉吒!摩诃三摩多是 “依全民选出者”之意;于是“摩诃三摩多”则被称作第一之惯用语;婆悉吒!刹帝利是“农场主”意;于是刹帝利则被称作第二之惯用语;婆悉吒!王是“依法令他人喜悦”之意:于是“王”则被称作第三之惯用语;婆悉吒!如是,此刹帝利是依往昔初生之辞句而应用其名,此实由彼等之人而生起,非依其他者也。于彼相应之类,而非不相应;彼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二二
婆悉吒!彼等之人,有某些人如次思惟: “实是恶汉将出现于众人之间。窃盗将出现,非难将出现,妄语将出现,刑罚将出现,驱逐将出现也。然,我等应除掉恶不善法。”而彼等除掉恶不善法;婆罗门是“除掉恶不善法”之意。于是“婆罗门”则被称作第一之惯用语;彼等住于森林,作木叶之家,于木叶之家而思念:于彼燃烧之炭火消失、烟绝,杵被舍弃;晚上为晚餐,早上为早餐,往市、村、镇求食物;彼等获得食物之时,再回归阿兰若处木叶之家,以拟作静虑。人人见此,曰:“此等之人,住阿兰若处,作木叶之家,于木叶之家静思。彼等燃火消失、烟绝,杵亦被舍弃。晚上为晚餐,早上为早餐,往市、村、镇求食物。彼等获得食物,再回归阿兰若处木叶之小屋拟作静虑。”静思者是“静虑”之意。婆悉吒!于是“静虑者”则被称作第二之惯用语。
二三
然,婆悉吒!此等人中之某些人,不能于阿兰若处木叶之小屋继续静思而移居村、镇之郊外作圣典。人人见此,曰: “彼等之人,不堪于阿兰若处木叶小屋作静思而下来村、镇之郊外作圣典,彼等不静思”。婆悉吒!学习者是“彼等不静思”之意;于是,“学习者”则被称作第三之惯用语。婆悉吒!如是尔来,婆罗门是依往昔初生之辞句而应用之名。此实由彼等之人而生起,非依其他者也。于彼等相应之类,而非不相应也;彼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二四
然,婆悉吒!彼等人之中,有某些人,行结婚之生活,从事种种之商业,吠舍是 “行结婚生活,从事种种事业者口之意,由此,吠舍成为惯用语;婆悉吒!吠舍是依往昔初生之辞句而应用之名;此实由此等之人而生起,非依其他者也;于彼等相应之类而非不相应也;彼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二五
婆悉吒!彼等人中之残余者,皆为狩猎者;婆悉吒!首陀罗是 “以狩猎为业,又以杂事为业”之意;由此,首陀罗成为惯用语;婆悉吒!首陀罗是……乃至……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二六
今,婆悉吒!某时,有些一刹帝利轻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言: “我是出家者”。有一些婆罗门,轻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言:
“我是出家者”。有一些吠舍亦轻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言:“我是出家者”。有一些首陀罗轻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言:“我是出家者”。婆悉吒!由此等四种姓,出现出家沙门之团体,其名实由彼等而起,非由其他;于彼等相应而非不相应者;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二七
婆悉吒!有刹帝利于身口意行恶行,有邪见、邪见解,采取此行为之结果,身体坏灭命终后,再生于恶生、恶趣、险难处、地狱。有婆罗门 ……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罗……乃至……命终之后,再生于恶生、恶趣、险难处、地狱。
二八
复次,婆悉吒!有刹帝利,于身口意行正行,有正见、正见解,采取此行为之结果,身体坏灭命终后,再生于善趣、天界。有婆罗门 ……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罗……乃至……命终之后,再生于善趣、天界。
二九
婆悉吒!有刹帝利于身口意行善恶二行,有混合之见,混合之见解,采取此行为之结果,身体坏灭,命终之后,受乐、苦两受。有婆罗门 ……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罗……乃至……命终之后,受乐、苦两受。
三十
又,婆悉吒!刹帝利之某者,防护身口意,修七觉支,于现世成就涅槃。有婆罗门 ……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罗……乃至……于现世成就涅槃。
三一
婆悉吒!不管如何,此等四姓之任何人,为比丘、成为阿罗汉,灭尽诸漏者,应作已作,舍负重担,得无再生之位者,灭尽有缚者,有完全智者,为解脱者,此人,于此等之中,称为最上者。依法而不依非法故。不管如何,婆悉吒!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三二
婆悉吒!次句之偈乃由常童子梵天所说:
以重家系等人中
刹帝利族为最胜
明行完全具足者
于人天为第一人
婆悉吒!然,此句,由彼常童子梵天所善歌唱,非恶歌,是善告而非恶告,是有甚深之利益而非无利益,我爱诵之,婆悉吒!我亦歌之:
以重家系等人中
刹帝利族为最胜
明行完全具足者
于人天为第一人
世尊如是说已,婆悉吒与婆罗堕,心欢喜、踊跃世尊之所说。
注:
1 .对于经题之agganna,于巴利圣典出版协会之巴英辞典,分解为agga+nna于志鲁达斯之辞典,把agganna分解为agra+jna,同样由此而想,虽为recognised as primitivephmeval,jna非受伤之意。勿论,agganna是aggam+ja||aggan+ja依于类化作用,成为agaanna为“最初生”之形容词?或该译为“原人”。或想更妥当者于大事(Mahavastu I.P1.340)有类同agrinya语。例如anya anna,bhan yabhanna,agrinya等于aganna该是不会错吧!
2 .地饼(pappataka)或言“地膏”。牛乳与米混煮而作如圆子之食物,巴利圣典协会之巴英辞  典为“芽”“瘤”树节上之芽”等,但不采用此。
3 .此上原本缺vusitava“梵行己立”一句。

二八 自欢喜经

  本经相当于漠译之长阿含卷第一八之自欢喜经(大正藏一),及信佛功德经(大正藏一八)。本经非采取佛直说之形式,是长老舍利弗说此后而佛给于认许方式之经。佛住于那兰陀之波波利庵婆林时,长老舍利弗于世尊前、披露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所远不及世尊之等正觅,(对世尊之)胜智有绝大之信念。自己欢喜得世尊之教示,幸获圣智安住于法,并赞叹世尊所说之诸善法、十二处法、四种之入胎、四种之记心、四种之见定、七种之人施设、诸精勤、四种之通行、言正行、士夫戒正行、四教诫法、他人解脱智、三常住论、宿住随念智、有情生死智、二种之神通等法之说示,叙述自已之了解;世尊认可此,而付嘱舍利弗宣说之。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住那烂陀之波波利庵婆林。其时,长老舍利弗,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拜世尊,退坐一面。坐一面已,长老舍利弗,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我今信奉世尊之胜智,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皆未曾有比世尊更殊胜之证得。
   “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言:“世尊!我今信奉世尊之胜智,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皆未曾有比世尊更殊胜之证得。”此言公然宣示,一向受持,如狮子吼。舍利弗!汝之宣示是否对过去世之应供、等正觉者,由汝之心,了解彼等世尊之心中如是念,谓:“过去彼世尊之戒如是……法如是……般若如是……住如是……解脱如是。””
   “不然,世尊!”
   “然,舍利弗!是否对未来世之应供、等正觉者,由汝之心,了解彼等世尊之心中如是念,谓:“未来彼世尊之戒如是……法如是……般若如是……住如是……解脱如是。””
   “不然,世尊!是否对现在之我,应供、等正觉者,由汝之心,了解世尊之心中如是念,谓:“现在世尊之戒如是……法如是……般若如是……住如是……解脱如是。””
   “不然,世尊!”
   “然者,舍利弗!汝对过去、未来、现在之应供、等正觉者,无有他心智?舍利弗!汝何故言:“世尊!信奉世尊之胜解智,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皆未曾比世尊更殊胜之证得。”而此言公然宣示,一向受持“如狮子吼耶?”

   “世尊!我实对过去、未来、现在之应供、等正觉者,虽无有他心智,但我已了 知总相之法:世尊!犹如国王有边境之域邑,城廓坚固,城寨坚固,唯有一门。于此处有经验丰富,聪慧、贤明之守门者,禁止不熟识者,唯熟识者始容许出入;彼次第巡察环绕全城之城道,不见任何城墙之裂缝、城壁之缺口能令如猫之小动物可以出入,彼认为不论任何粗大之有情,凡是出入此城,皆唯通过此门。世尊!我唯了知总相之法亦如是。世尊!彼过去世之应供、等正觉者皆依总相之法断尽五盖,依般若抑制心随烦恼3,如实修四念处、修习七觉支,通达而成就无上究竟之等正觉。世尊!未来世之应供、等正觉者亦依总相之法断尽五盖,依般若抑制心随烦恼,如实修四念处、修习七觉支,通达而成就无上究竟之等正觉。世尊!现世之应供、等正觉者亦依总相之法断尽五盖,依般若抑制心随烦恼,如实修四念处、修习七觉支,通达而成就无上究竟之等正觉也。
   世尊!我曾为听法,诣世尊之处。其时,世尊为转微妙甚深之法,宣示黑、白法之对立;世尊!世尊如是为我转微妙甚深之法,宣示黑、白法之对立。如是,我次第于其法,俱得胜智,于诸法中得安住一法,归命信奉大师,世尊是等正觉者,法是依世尊之善说,僧是世尊之善建立也。

   又世尊!世尊对于诸善法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于此,诸善法者,即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世尊!比丘于此诸善法,断尽有漏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前之诸法,成自胜智,究竟而安住。世尊!于诸善法中,此是无上,彼世尊究竟证如此等,如是彼世尊证此诸善法为最胜,其余之沙门、婆罗门任何之证知,亦无能比此更上也。

   复次,世尊!世尊对于施设入处十二处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也。于此,入处者即谓:六之内、外处: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也。世尊!施设此入处,为最上也;彼世尊究竟证如此等;彼世尊究竟证如 而施设诸入处为最胜,其余之沙门、婆罗门任何之证知,亦无能比此更上也。.

   复次,世尊!世尊对于入胎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此即四种之入胎:世尊!此中某些人无知而入母胎中,又无知而住母胎内,无知而出母胎外,此为第一之入胎也。世尊!此中复有某些人,正知而入母胎中,无知而住母胎内,无知而出母胎外,此为第二之入胎也。世尊!此中更有某些人,正如而入母胎中,正知而住母胎内,但无知而出母胎外,此为第三之入胎也。世尊!此中更有某些人,正如而入母胎中,正如而住母胎内,正如而出母胎外,此为第四之入胎也。世尊!关于入胎,此是无上之法。

   复次,世尊!世尊对于记心种类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此记心有四种类:有某一类人,依占相观察他人之心,谓: “汝之意如是;汝之意有如是:汝之心有此状态。”彼若多次观察,确实如是,更无错误。此为第一记心之种类;复次,世尊!此中有某一类人,不依点相记心,闻若人、若非人、若天神之音声,观察他心谓:“汝之意如是;汝之意有如是;汝之心有此状态。”彼若多次观察,确实如是,更无错误。此为第二记心之种类;复次,世尊!此中有某一类人,不依占相记心,亦不闻若人、若非人、若天神之音声,观察他心,而依寻、依伺,又依闻寻7扩大活动之音声,观察他心,谓:“汝之意如是;汝之意有如是;汝之意有此状态。”彼若多次观察,确实如是,更无错误。此为第三记心之种类;复次,世尊!此中有某一类人,实不依占相察他心;亦不依闻若人、若非人、若天神之音声观察;亦不依寻、不依伺,亦不依闻寻之活动观察,而依心而入无寻无伺三昧,于心中能认知他心,谓:“此尊者决定之意行如是,尊者此心之后所起之心如是。”彼若多次观察,确实如是,更无错误。此为第四记心之种类。世尊!此关于记心之种类、是无上之法。

   复次,世尊!世尊对于见等至如是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此有四种见等至:世尊!此中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依热诚、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如是到达心三昧;如是于定心省察此身下至足蹠之皮,上至头发之端,以皮肤为限,全身包满种种不净,即此身中有:头发、微毛、爪、齿、皮肤、肉、筋肉、骨、髓、肾、心脏、肝、肋膜、脾、隔膜、胃、粪、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痰唾、鼻涕、骨液、尿等。此为第一之见等至。
   复次,世尊!此中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依热诚、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如是到达心三昧;如是于定心省察此身下至足蹠之皮,上至头发之端,以皮肤为限,全身包满种种不净,即此身中有:头发、微毛、爪、齿、皮肤、肉、筋、骨、髓、肾、心脏、肝、肋、膜、脾、肺、肠、隔膜、胃、粪、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痰唾、鼻涕、骨液、尿等,更超越之外皮、血、肉而观察骸骨。此为第二之见等至。
   复次,世尊!此中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乃至……更超越人之外皮、血、肉、而观察骸骨。复观人意识流,相续不断、住于此世及他世。此为第三之见等至。
   复次,世尊!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乃至……更超越人之外皮、血、肉而观察骸骨;复观人意识之流,相续不断,不住此世亦不住他世。此为第四之见等至。世尊说此诸见等至,是无上之法。

   复次,世尊!世尊对人施设而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此有七种之人施设,谓:俱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胜解、随法行、随信行。世尊!此人之施设,是无上之法。

   复次,世尊!世尊对于诸精勤8而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此即七觉支,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世尊!世尊说此精勤之法,是无上之法。

   复次,世尊!世尊对行道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此四种之行道,是:苦行道迟通达、苦行道速通达、乐行道迟通达、乐行道速通达。世尊!此中所谓苦行道迟通达者,世尊!此有困难,亦为愚钝故,依此三义,被称为鄙陋者。世尊!此中所谓苦行道速通达者,世尊!此有困难故,被称为鄙陋者。世尊!此中所谓乐行道迟通达者,世尊!此为愚钝故,被称为鄙陋者。世尊!此中所谓乐行道速通达者,世尊!是易乐、亦有利根故,依此二义,被称为优异殊胜者。世尊!关于行道,此是无上之法。
十一
   复次、世尊!世尊对言正行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此中有一类人,不语含虚诳语之语言,亦不为粗恶语,不为离间语,不寻觅诤论之胜,为如贤人与贤人、意义甚深、且语适时之言语。世尊!说此言正行,是无上之法。
十二
   复次,世尊!世尊对人之戒正行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此中有一类人,正直,而有信用:不作诈欺师,亦不作背信者,不为占相师,亦不作以利贪利 者,为五根门之善监视者,食持节量,行作平静,常持警醒,精进不舍,不动而住,修定,言答明快,有理性而不溺于感情,善忆念而用心周到。世尊!此人于戒之正行,此是无上之法。
十三
   复次,世尊!世尊对教诫法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此有四种之教诫。世尊依独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 “此人如是,教诫如是之行而实践,由三结之断尽,而成为预流,得无退堕之法,决定得趣入等正觉。”世尊!世尊依独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教诫如是之行而实践;由三结之断尽,由贪、嗔、痴之灭尽,成为一来者,彼今正一次还来此世,作苦之边际(灭尽苦蕴)。”世尊!世尊依独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教诫如是之行而实践,由五下分结之断尽,成为不还者12,于其处直入涅桨,决不再生来此世。”世尊!世尊依独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教诫如是之行而实践,由断尽有漏,到达于现法自证知,正得具足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住。”世尊!说此教诫法,此是无上之法。
十四
   世尊!世尊对他人解脱智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世尊依独自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 “此人如是由三结之断尽,成为预流,得无退堕之法,决定趣入等正觉。”世尊!世尊依独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由三结之断尽,亦灭尽贪、嗔、痴,成为一来者,彼正唯今一次还来此世,以尽苦之边际。”世尊!世尊依独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由断灭五下分结,成为不还者,于其处直入涅乐,决不再生来此世。”世尊!世尊依独自之如理作意,如是知他人:“此人如是由有漏之断尽,到达于现法自证知、作证已,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住。”世尊!世尊对他人解脱智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
十五
   复次,世尊!世尊对诸常住论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此是三种之常住论。世尊!此中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依热诚、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其心入三昧时,忆念如是种种之宿住,入如是种类之心三昧,即忆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乃至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乃至百生、千生、百千生、多百生、多千生、多百千生间之宿住。而 “于其处,我有如是名、 属如是之种族、如是姓、如是饮食、如是苦乐之经验,有如是寿量,由彼处殁而生某处,于其处优有如是名、属如是种族、如是姓、如是饮食、如是经验苦乐、有如是寿量。又于彼处殁、而生来此处。”如是忆念其事情、境遇及种种之宿住,而彼如是言:“我于过去世,不知世界之成立及破坏:于未来世,亦不知世界之破坏或将成立,但我与世界是常住、无所生,如山顶常住立不动之石柱。而且彼等有情、出生死去,流转轮回,但我与世界是常住存在。”此是第一之常住论。复次、世尊!此中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依热诚、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其心入三昧时,忆念种种之宿住,入如是种类之心三昧,即忆念一成坏、二成坏、二成坏、四成坏、五成坏、十成坏、二十成坏劫间之宿住,而“于其处,我有如是名、属如是种族、如是姓、如是经验苦乐、有如是之寿量,于彼处殁而生于其处,于其处复有如是名、属如是之种族、如是姓、如是饮食、如是经验苦乐、有如是之寿量。又于彼处殁而于此处受生。”忆念如是之事情、境遇及种种之宿住。彼如是言:“我于过去世,实知世界之破坏、又世界之成立;我于未来世,正如世界当破坏又当成立;而且我与世界常住、无所生、如山顶常住立不动之石柱。而且彼等有情,出生死去,流转轮回,但我与世界是常住存在。”此是第二之常住论。复次,世尊!此中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依热诚……乃至……心入三昧时,忆念种种宿住,入如是种类之心三昧,即忆念十成坏、二十成坏、三十成坏、四十成坏间之宿住,而“于其处,我有如是名……乃至……又于彼处殁,于此处受生。”如是忆念其事情、境遇及宿住,彼如是言:“于过去世,我实知世界之破坏,又世界之再成立,又于未来世,我知世界当破坏,又世界之再成立,而且我与世界是常住,无所生,如山顶常住立不动之石柱。而彼等有情,出生死去,流转轮回,而我与世界是常住存在。”此是第三之常住论。世尊!对此诸常住论之说法,是无上之法。
十六
   复次,世尊!世尊对宿住随念智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界中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依热诚、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心入三昧时,忆念种种之宿住,入如是种类之心三昧,即忆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互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数坏劫、数成劫、数成坏劫之宿住。而 “于其处,我有如是名,属如是种族、如是姓、如是饮食、如是经验苦乐,有如是寿量,由彼处殁而生某处,于其处又有如是名……乃至……又由彼处殁,于此处受生。”如是忆念其事情、境遇及种种宿住。世尊!又有诸天无有能力计算彼等之寿量,又具思不及彼等生前生活之任何持相: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非想非非想,凡如是其事情,境遇及种种宿住之忆念。世尊!世尊对此宿住随念智之说法,是无上之法。
十七
   复次,世尊!世尊对有情死生智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此中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依热诚、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其心入三昧时,依清净超人之天眼,观察诸有情,了知诸有情被业力所牵引,死去、出生,或成为卑贱、富贵、优美、丑恶、幸福与不幸福。心入此类之三昧者,且谓: “尊者!实诸有情由具足身恶行,由具足语恶行,由具足意恶行,诽谤圣者,具足邪见,依邪见而造业,彼等身坏死后,当再生于恶生、恶趣、险难处、地狱。尊者!又诸有情由具足身妙行,由具足语、意之妙行,不诽谤圣者、具足正见,又依此正见作善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依如是超人清净之天眼,观察诸有情,了知诸有情被业力所牵引,死去、出生,或成为卑贱、富贵、优美、丑恶、幸福与不幸福。世尊!此有情死生智之说法,是无上之法。
十八
   复次、世尊!世尊对种种神通之说法,此是无上之法。世尊!于此有二种神通:此中有漏、有依称为 “非圣”之神通;世尊!又无漏、无依称为“圣”之神通。世尊!缘何,有漏有依称为“非圣”之神通耶?世尊!此中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依热诚、精勤、修定、不放逸、正作意、其心入三昧时,现如次种种之神通,即或一身变为多身,或多身变为一身; 身或显、或隐,通墙过壁、穿过石山等通行无碍,犹如于空间;出没大地,犹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犹如于地上;结跏趺坐于空中,犹如有翼之飞鸟;如日月之如是大威力大德,以手把捉、扪摸,以身达梵天界。世尊!此有漏有依,称为“非圣”之神通。世尊!缘何,此无漏无依,称为“圣”之神通耶?世尊!此中有比丘,如于厌逆时,若愿意成不厌逆想者,即顿时于不厌逆想而住;如于不厌逆时,若愿成厌逆想者,即顿时于厌逆想而住,或于厌逆之事物不厌逆时,若愿意于不厌逆想而住者,即顿时住于不厌逆想;或于厌逆、不厌逆,若愿于厌逆想而住者,即顿时住于厌逆想;或除去厌逆、不厌逆想,愿意于舍之正念智而住者,即顿时得住于舍之正念智。世尊!此无漏无依,称为“圣”之神通也。
   世尊!于种种之神通中,此无漏、依为无上之法。世尊对此,究竟证知无余,其他之任何沙门、婆罗门皆未有比世尊更殊胜之证知。
十九
   凡有笃信之善男子,依奋斗之持续、不拔之毅力,依人之力、人之精进、人之劳力、人之忍耐可得,世尊已逮得此。世尊!世尊非从事于耽着世间爱乐之享受及世俗、卑劣非义相应之事;亦不从事于自苦其身之苦行,于非望无义相应之事。世尊是为得四禅及明晰之智现法乐住,圆满所得,自由获得,得之无苦难。
   世尊!若有对我如是问:“友,舍利弗!于过去世对此等正觉,其他之沙门、婆罗门曾有比世尊之证智更殊胜者耶?”世尊!对如是之质问,我答:“不然也”。复有更问:“友,舍利弗!于未来世,对此等正觉,其他之沙门、婆罗门曾有比世尊之证智更殊胜者耶?世尊!对如是之质问我答:“不然也”。复有更问:“友,舍利弗!于现世,对此等正觉,其他之沙门、婆罗门曾有比世尊之证智更殊胜者耶?世尊!对如是之质问,我答:“不然也”。世尊!复有如是问:“友,舍利弗!于过去世,对此等正觉,其他之沙门、婆罗门曾有与世尊同等者耶?”对如是质问,我答:“如是也”。复问:“友,舍利弗!于未来世,对此等正觉,其他之沙门、婆罗门曾有与世尊同等者耶?”世尊!对如是之质问,我答:“如是也”。复问:“友,舍利弗!于现在世,对此等正觉,其他之沙门、婆罗门曾有与世尊同等者耶?”世尊!对如是之质问,我答:“不然也”。
   世尊!若复有对我作如是问:“长老舍利弗何故,对一者18承认两另一者不承 认耶?”世尊!对如是之质问,我如是说示:“我于世尊之面前,亲听闻、亲受教,尊师言于过去世,对等正觉,有与我全同之应供、等正觉者。又我于世尊之面前,亲听闻、亲受教,尊师言于未来世,对等正觉,有与我全同之应供、等正觉者。又我于世尊之面前,亲听闻、亲受教,尊师言于一世界,同时有二人应供、等正觉者之出现,实不可能有此机会、亦不可得期待也。”世尊!对如是之质问,我作如是说示,是否正语世尊之所说?或犯误谬以诬谤世尊耶?又对于法19得顺法之说示耶?又于法,通说、顺说而非述虚伪耶?”
   “舍利弗!实对如是之质问,汝如是之说示,正语我之所说,又无过误以诬谤我,对于法,得顺法之说示,又于法,通说、顺说而非说虚伪。”
二十
   如是闻世尊之所说,长老优陀夷,白世尊言:“奇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如来依少欲、知足、谨严之行事;于如来有如是之威神力、如是大威德,亦如常不宣扬自己。世尊!若于异学之游行者,只于诸法中,见出自己唯一之法,彼等则高举法幢而宣扬。奇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如来依少欲、知足、谨严之行事;于如来有如是之威神力、大威德,亦如常不宣扬自己。
   “优陀夷!汝心善见:“如来依少欲、知足、谨严之行事,于如来有如是之威神力、大威德,亦如常不宣扬自己。”优陀夷!若异学之游行者,只于诸法中,见出自己唯一之法,彼等则高举法幢而宣扬。汝心善见:“如来依少欲、知足、谨严之行事;于如来有如是威神力、大威德,亦如常不宣扬自己。””
二一
   于此,世尊告长老舍利弗: “是故,舍利弗!汝对此法之分别,宜向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宣说。然者,虽对如来有疑惑、犹豫之愚痴者,若闻此分别之法,则当消灭对如来怀有之疑惑、犹豫。”
   实如是,长老舍利弗于世尊之面前,宣示确信欢喜,是故,记说此经,名为自欢喜经。
注:
1 .信(Pasanno)原来差不多是愉快、明快之意,但此语与Bhagavanti(Bhagavant之于格)结合时,就有信仰上之意,亦含有满足知之意义故,补以如是悟得而译。
2 .总相之法(dhammanvayo),在此,是通一切法类集之意。
3 .心随烦恼(cetaso upakkilesa) 意思是随于心之恼乱之事;应解为诸烦恼之总称。
4 .“归命”Pasidim是语源pssada同,为于格时,以宗教信仰之意义,而翻为归命。
5 .记心(adesana)依新译之译语例,北传汉译于“自欢喜经译为观察。故由此两译而混用之。若取其意而言,亦宜称为读心术。
6 .一类(ekacco)是一人,或某人亦同样。
7 .寻之扩大活动(vitokko-vipphara)于SKT.为vitarkavisphara,vi sphara是振动之义,为想事物则如所谓天籁响,可解为依寻、伺、寻之扩大活动之声,觉音以此为随眠等之声,意未必明了。
8 .精勤(padhana)劳力之义,一般此语于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之四正勤之正勤(sammappad-hana)被熟语化,相当于梵文之正断或正勤samyakprahana,然,于此处实说七觉支,所谓现修所断之断的意义吧!
9 .离间语(pesuniyam)原本有pesuniyam是错误。
10 .如贤人与贤人manta manta,manta是mantar(贤人)之Nominative,有用为如贤人,如圣者、如思索家之状态,今从惯用法。
11 .修定jnayi原本为nayi从暹罗和注释。
12 .不还一般为anagamin而于此唯有Opapatiko(化生),化生则相当于梵文Upapadukah意为无父母而生,不依父母而生,取否定方面,特别想用于此之此字,依前后之文势,意译为不还。
13 .“知世界破坏……”原本有janami samvatti va loko vivattiva ti而没有na,“知世界之破坏又成立。”异本附有na,又此类之三昧,关于世界之成坏,无忆起什么,故可为不知,不唯如此,言世界之未来时,其次如本经所示,看为不知于未世界成立又破坏,其对比上,此加入na,为najanami较适当。
14 .“我与世界……是常住”是atthi(tveva)sasati-Saman补以我和世界之主格而译之。atthi虽依Stede方可用为第三人称之复数,故思惟前后之文势时,想补为我和世界之主格为确当。
15 .世界之破坏(Csamvatti)是世界展开之收拾,应看为离散孚N,决非消灭之意,对此,世界之成立(vivatti)是展开、形成之意。
16 .一九 原本为二0,是错误,以下之号码顺增一。
17 .无苦忧(akasira-labhi)非难行苦行而得之意。
18 .一者(ekaccam),于此谓过去未来,有与佛同等之等正觉,现在则无有,认为过去和未来者为一,对此现在者亦为一。因过去或未来之沙门、婆罗门与佛正同等者;然是指过去佛和未来佛。
19 .对于法之顺法(dhammassa canudhammam)者,意是法随其法之法,当看为正说之法与解其法之豫备法之意。觉音谓:法者,是出世间和世间之经,即九分教之意义。
20 .自欢喜经(sampasadaniya)于汉译(北传)翻为自清净经,而缅甸本,在此处之经题为  Sampasadaniya,Sampasadaniya是sampasada义务分词,又未来分词之语尾附加aniya“引导于欢喜,”或有“当为清净”之意。Sampasadaniya于Sampasadana附伽tadd-hita语尾iya者,则“令欢喜”,或“有成为欢喜”之意。

二九 清净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一七之清净经(大正藏一)。世尊住缅只之庵罗林时,新比丘周陀由波婆城阿难之处来,奉告尼干子之死后,其学徒间之分裂、斗争、固执排他主张之状态。阿难与周陀同诣佛处,以告其事由,佛教诫弟子等之将来,所说的就是本经。先对于师、法、弟子,说示师之死,在弟子们为忧悲及不忧悲之情形;其次说清净梵行之成就,及说四种之安乐行和其果报,最后为远离诸种谬见,而敬示身、受、心、法之四念处。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与释迦族人暂住于缅只若人之庵罗林中。其时,尼干子于波婆城命终,彼命终时,尼干子则分成二派,生起争议、斗争、相斗而互相以锐舌交锋而住。言: “汝不知此之律、法,我知此之律、法;汝何能知此之律、法耶?”汝是依邪行,我是从正行。”我言与理相应,汝之言与理不相应。”应去于前汝说于后,应说于后而云于前。”“汝之言论反反覆覆而无熟虑。”汝之言论堕于负处。”
   “如果可以者,放弃汝自己之言论,使汝自己解脱!”尼干子之徒中,想行杀戮。尼干子之在家弟子等,对尼干子生起厌恶、坏情绪、反对,其状态,如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至寂静、非依正觉者所说之法、律,又如不得为依止处之破塔。

   时,沙弥周陀于波婆安居已,彼于舍尔村,诣具寿阿难之处,诣已,礼拜具寿阿难,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沙弥周陀向具寿阿难言:
   “大德!尼干子今于波婆城命终,彼命终后,尼干分为二派……又如不得为依止处之破塔。”
   如是言时,具寿阿难如是言沙弥周陀曰:“友,周陀!此值得白世尊之话。友,周陀曰我等诣世尊之处,诣已,以此事奉白世尊。”
   沙弥周陀答应具寿阿难:“然,大德。”

   于此,具寿阿难与沙弥周陀诣世尊前之处,诣已,礼拜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此沙弥周陀如是言:“尼干子今于波婆城命终,彼命终后,尼干分为二派……如不得为依止处之破塔。”
   世尊:“周陀!实如是,此非正说,是错误之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所说之法、律也。

   周陀!于此,世有导师而非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正觉者之所说。而且其弟子于此恶法中,不成就法随法行而住,不真正成就,不随法行,逸脱其法。若入向彼等如是言: “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善利。汝之师非等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汝于其法,不成就法随法行前住,非真正成就,不随法行,逸脱其法。”周陀!如是,其师于此被侮蔑,其法于此被侮蔑,其弟子于此受称赞。周陀!若有人如是对其弟子言:“尊者!凡汝师所说示之法,汝如是行之!”则劝导者,受劝与者及受劝导而如实奉行者,此等皆生非福。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之法、律,非是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于此,世有导师而非等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其弟子于此恶法中,成就法随法而住,真正成就,随法行,以行其法。某人向彼如是言: “友!此非汝之善得,此非汝之 利益;汝之师非等正觉者,法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汝于其恶法,成就法随法而住,真正成就,随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于此其师被侮蔑,其法被侮蔑,其弟子亦如是受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对弟子言:“尊者!趣向正理者,将成就正理。”则称赞者,受称赞者及受称赞而努力精进者,此等一切皆生非福也。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法、律,非正说,令错误,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于此,世有导师是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其弟子于彼善法,非成就法随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随法行,逸脱其法。有某人向彼如是言: “友!此非汝之善得,非汝之善利。汝之师是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汝于其善法,非成就法随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随法行,逸脱其法。”如是,周陀!于此,师被称赞,于此,法被称赞,而且弟子于此被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对弟子言…“尊者!如师所说示之法,汝应成就之。”则劝导者,受劝导者及受劝导而如是奉行者,其等皆生福。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世有导师是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于其善法之弟子,成就法随法而住,真正成就,有随法行,以行其法。有某人同彼如是言: “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利益。汝之师是应供、等正觉者。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汝于其法,成就法随法行前住,真正成就,有随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师于此受称赞,法于此受称赞,弟子于此受称赞。周陀!若有人如斯对弟子言:“尊者趋向正理者,将成就正理。”则称赞者,受称赞者及受称赞而努力精进者,彼等更生多福。何以故?不论如何,周陀!此法、律,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复次,周陀!于此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而且对于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然而其弟子非善知妙法,未成就纯粹圆满,彼等之导师灭度时,未得明了一切句身,未有不可思议之梵行,不能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导师灭度时,于弟子有忧苦也。何以故?不论如何: “我等之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对于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然而,我等不善如妙法,未成就纯粹圆满,彼等之导师灭度时,既未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而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之导师灭度时,于弟子有忧苦。

   复次,周陀!于此,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彼之弟子善如妙法,又成就纯粹圆满,彼等之导师灭度时,既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能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导师之灭度时,弟子无忧苦。何以故?不论如何: “我等之导师是应供、等正觉者出现于世。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也。而且我等善如妙法,成就纯粹圆满,我等之导师灭度时,已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能于人中说示。”周陀!如是,导师之灭度,于弟子无忧苦。

   周陀!若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者:此导师虽是耆宿,出家行道已久,已达晚年之老境而非长老;如是,彼非依此梵行支而圆满成就。然,周陀!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者,而且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达晚年老境之长老者,如是,则成就圆满此等支之梵行。
十一
   周陀!若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达晚年老境之长老也。然而彼之长老弟子比丘,非到达完全者、学行者、无畏者、涅槃,实不堪宣示妙法;不能以法制伏已生之异论,不能说示不可思议之法,如是,此非成就圆满其等支之梵行。
十二
   复次,周陀!若具备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达晚年老境之长老;
   而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已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非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已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非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已达……)……乃至……
   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尼(非达……)……乃至……
   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尼(已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非达……)……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已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非达……)……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已达……)……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然,于彼无梵行、无丰富、无繁荣、无名声广布……而,于彼有梵行、有丰富、有繁荣、有名声广布……于人人之中善实说;但非达最胜之利养、称扬。如是,此非成就圆满其等支之梵行。
十三
   复次,周陀!有具此等支之梵行者,导师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达晚年老境之长老,而且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到达完全者、学行者 ……乃至……说不可思议之妙法,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
   且彼之新弟子比丘……
   且彼之长老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新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且彼之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且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且彼之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且于彼有梵行、有丰富、有繁荣、名声广布,乃至于人人之中善宣说,到达最胜之利养、称誉。如是成就圆满此等支之梵行。
十四
   然,周陀!我今是应供、等正觉者为世之导师而出现;且法是正说、善说,导出离,令至寂静,由等正觉者之所说。而且我弟子善知妙法,成就纯粹圆满,已得明了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议之梵行,能于人中实说,周陀!我今为长老、耆宿,出家修道已久,达晚年老境之导师。
十五
   复次,周陀!我今有到达完全者,学行者、无畏者、涅槃之长老弟子比丘,实是宣说妙法,若有生起异论者,能以法制伏之,制伏已而说不可思议之法。然而,周陀!我今有 ……中年弟子比丘。又周陀!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又周陀!
   我今有……长老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中年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我今有……优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
   我今有……优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我今有……优优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于我有梵行,有丰富,有繁荣,有名声广布,乃至善说于人人之中。
十六
   然,周陀!今虽诸导师出现于世,但不见其他一导师,如我得如是最胜利养、名誉。周陀!而且今僧伽或宗派众团出现于世,周陀!不见其他一僧伽,如我比丘僧伽得如是最胜利养、名誉。周陀!凡正说之时: “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圆满,无灭、无增、纯粹圆满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此谓正说:“具足一切相……乃至……已明显善说示。”周陀!郁头蓝弗曾作如是言:“视而不见。”如何是视而不见耶?虽见彼剃刀善磨之面而不见其刃也。周陀!此云:“视而不见。”周陀!依此郁头蓝弗所说之事,是凡夫卑劣、非圣、无义相应,以就剃刃而言也。周陀,正说时,云:“视而不见,”应去正说是:“视而不见。”如何为视而不见耶?如是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圆满,无减、无增,纯粹圆满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实若彼想此应除去,如是思惟:“如斯会更清净。”则是不见。若彼想此应增加而思惟:“如此会更清净,”则不见,是谓:“视而不见”也。然,周陀!正说之时,谓:“具足一切相……乃至……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此正说应谓:“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圆满,不减、不增,纯粹圆满之梵行,已明显善说示。”
十七
   周陀,是故于此,由我证偏知法,对汝等开示。于此处,即一切者共来,共会集,以义理对义理,以字句对字句,应宣说、等调、不诤也。此梵行则永远久住:乃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慈愍世间、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也。周陀!如何法是由我证偏知而宣说?于此,即一切者其来,来会集,以义理对义理,以字句对字句,应宣说、等诵、不诤,即此梵行永远久住,乃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慈愍世间、人天之利义、利益、安乐者,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也。周陀!此法是依我之知解而说:于此即一切者共来,一切者共会集,义理对义理,字句对字句,应宣说、等诵、不诤。即此梵行永远久住,乃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慈愍世间、人天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十八
   周陀!汝应当学斯M合、喜欢、不诤者。有其他之之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 “此具寿,于义理实是误解,于字句实是误说”时,不应赞成,不应诤论。不应赞成、不应诤论,汝等应如是对彼云:“友!对此义理,由其字句?或此字句?与何相应耶?或对此字句,是其义理?或此义理?与何者相应耶?”于彼若如斯云:“友!对此义理,由其字句始为相应,对此文句,由其义理始相应”者,不应排斥彼,亦不应拒否。不应排斥彼,不应拒否;其义理及其字句,应小心善示知之。
十九
   复次,周陀!有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 “此具寿,对义理 虽实误解,但对字句是正述”时,不应赞成,不应诤论;不赞成、不诤论而汝等应如是对彼云:“友!对此字句,是其义理?或此义理?与何者相应耶?”彼若如斯云:“友!对此字句,是由其义理始为相应”者,不应排斥彼、不应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其义理,应小心善示知之。
二十
   复次,周陀!有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此具寿,对义理虽实正解,对字句是误述”时,其不应赞成,不应诤论;不赞成、不诤论而如是对彼云:“友!对此义理,是其字句?或此字句?与何者相应耶?”彼若如是一的:“友!对此义理,其字句,比此更相应也。”不应排斥彼,不应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对其字句,应小心善示知之。
二一
   复次,周陀!若有同梵行者,于僧伽中说法,若汝等判断: “此具寿,正解义理,正述字句”时,应言:“善哉!”而赞成、喜欢。对彼言:“善哉!”而赞成、欢喜,应如是对彼言:“友!如我具寿,如是通达义理、字句,得见此同梵行者,乃我等之利益,我等之利得也。”
二二
   周陀!我非唯为制伏现法之有漏而对汝等说法1;周陀!亦非唯为坏灭现世之有漏而对汝等说法;周陀!我是为令制伏现法之有漏、坏灭来世之有漏而对汝等说法也。然,于此,周陀!我为汝等所制之衣,实为防汝等之寒、防汝等之暑,为防虻、蚊、风、热、蛇虫之所触,而且覆裈裆,我为汝等制立之托钵,实为令安住汝等之身体,为防伤害,为养活,为修梵行: “如是,我灭除故痛,令新痛不生,又我之生活无过且安稳。”我为汝制立居住,实为防寒、防暑、防虻、蚊、风、热、蛇虫之所触,而且消除时节之厄,为好闲居、独坐也。我为汝等制立疾病之资具、药品、资粮,实为防苦恼、痛之生起,为令离苦也。
二三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之普行者如是言: “释子沙门专心于安乐行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时,应如斯答彼:“友!何者为安乐行耶?安乐行亦有多种多样。”周陀!于此,有四安乐行,卑劣、凡夫、非圣、非义相应,非导远离,非导离欲,非导于灭,非导于寂静,非导于智,非导于正觉,非导涅槃也。四者何耶?周陀!于此,或愚痴者,自喜乐杀害有情,此为第一安乐行。复次,周陀!于 此,有自喜乐取不与物者,此为第二安乐行。复次,周陀!于此,自喜乐为妄语者,此为第三安乐行。复次,周陀!于此,满足、具足、耽着于五欲乐者,此为第四安乐行也。周陀!此等四安乐行,是卑劣、凡夫、非圣、非义相应,非导远离,非导离欲,非导于灭,非导于寂静,非导于智,非导正觉,非道涅槃也。
二四
   复次,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 “释子沙门,专心于此等四安乐行而住!应回答彼等:“非然!”彼等以非正语、非然、非事实诽谤汝也。周陀!于此,有四种安乐行,必导远离,导离欲,导于灭,导于寂静,导于智,导于正觉,导于涅槃也。四种者何耶?周陀!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此为第一安乐行。复次,周陀!有比丘灭寻伺,内心安静,得心一境相,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此为第二安乐行。复次,周陀!比丘脱喜……乃至……为第三安乐行。复次,周陀!比丘舍离乐……乃至……此为 第四安乐行也。周陀!此等四种安乐行,必导于远离、离欲、灭、寂静、智、正觉、涅槃也。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释子沙门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而住?”应回答彼等:“然!”彼等以语正语,不以非然、非事实之诽谤。
二五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 “又,友!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而住者,可期行如何之果报、如何之利益耶?”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应如是回答彼:“友!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前住者,可期待四果、四利益。四种者何耶?友!因克断三结之比丘成为预流、不堕恶处,决定向正觉,此为第一果、第一利益。又,友!克断三结之比丘成为一来,消灭贪、嗔、痴,唯一度来此世间作苦之边际,此为第二果、第二利益。又,友…克断五下分结之比丘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更不由其处再还世间,此为第三果、第三利益。又,友!比丘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解、实证而住,此为第四果、第四利益也。友!专心于此等四种安乐行而住者,可期待此四果、四利益。”
二六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 “释子沙门不住法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者,应如是回答彼:“依彼知者、见者、阿罗汉、等正觉者、世尊,说声闻法,令知消尽命数。友!犹如因陀罗柱及如铁柱善依据深根底而不震不动。友!如是,依彼知者、见者、阿罗汉、等正觉者、世尊,说声闻法,令知消尽命数。友!彼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舍负重担、获利、尽有之结使、正智解脱之比丘,得成九事。友!漏尽之比丘,不可能故意夺生物之生命;漏尽之比丘,不可能以盗心取不与之物;漏尽比丘,不可能行邪淫;漏尽比丘,不可能以正如语妄语;漏尽比丘,不可能如前在俗时,蓄财富享受欲乐;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欲道:漏尽比丘,不可能行嗔道;漏尽比丘,不可能行痴道;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怖畏道。友!彼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负重担、获利、尽有之结使,正智解脱之比丘,不可能行此九事。”
二七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 “沙门瞿昙令知关于过去无涯之智见;然而不令知关于未来无涯之智见,其究竟如何?其究竟如何?”彼外道普行者以无智所扰之智见,认为不应不令知无智所扰之智见;此犹如愚者之无知。周陀!世尊对过去有随念智,彼凡限于随愿意之忆念。有关于未来世尊是生起菩提生智:“此为最后生,今后无再生也。”
二八
   周陀!对于过去,若虚妄、不真实、非义利相应者,如来不说也。周陀!对于过去,若真实,于义利相应者,如来知是时而答彼问。周陀!对于未来,若虚妄、不真实、非义利相应者,如来不说也。周陀!对于未来,若真实、于义利相应者,如来如是时,略述回答彼问。周陀!对于现在,若虚妄、不真实、非义利相应者, 如来不说也。周陀!对于现在,若真实、而非义利相应者,如来亦不说也。周陀!对于现在,若真实、于义利相应者,如来知是时而回答彼问。如是,周陀!于过去、未来、现在之法,如来是时语者、实语者、义语者、法语者、律语者,故名为如来。
二九
   周陀!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门、婆罗门、众生、天、人之见闻觉知、未达、依意思惟彼等之一切,如来现正觉,故名为如来。周陀!如来于夜分正觉无上等正觉,于夜分无余涅槃界般涅槃。于此二之间,说语教示,一切真实而无其他,故名为如来。周陀!如来之所说如其所行,如其所行而如其所说。如是行如所说,说如所行,故名为如来。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门、婆罗门、众生、天、人之世界,如来征服之而不被征服。一切物之见者、调御者,故名为如来。
三十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 “友!如来死后存在耶?而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问,应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说:“如来死后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来死后不存在,而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又世尊不说:“如来死后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乃至……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而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说:“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
三一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者而如是言: “何故,沙门瞿昙不说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不论如何,于此义利不相应,于法不相应,非根本梵行,非导远离,非导离贪,非导于灭,非导寂静,非导于智,非导正觉,非导涅槃。故如来不说也。”
三二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 “友!沙门瞿昙以何为说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世尊说:“此是苦。”友!世尊说:“此是苦之集。”友!世尊说:“此是苦之灭。”友!世尊说:“此是导苦灭之道也。”
三三
   复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 “友!沙门瞿昙何故说此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应如斯答彼:“友!此实于义利相应,于法相应,是根本梵行,决定导远离、离贪、灭、寂静、智、正觉、涅槃也。是故世尊宣说此也。”
三四
   周陀!凡有关此等过去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2说耶?周陀!凡有关此等未来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周陀!如何关于此等过去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耶?
   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我及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复次,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所说、有斯见:
   “我及世间是无常……乃至……
   我及世间是亦常亦无常……乃至……
   我及世间是非常非无常……乃至……
   我及世间是自造……乃至……
   我及世间是他造……乃至……
   我及世间是亦自造亦他造……乃至……
   我及世间是非自造亦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乐与苦是常。
   乐与苦是无常。
   乐与苦是亦常亦无常。
   乐与苦是非常非无常。
   乐与苦是自造。
   乐与苦是他造。
   乐与苦是亦自造亦他造。
   乐与苦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三五
   于是,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所说、有斯见: “我及世间是常住,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我至彼等处而如是言:“友!汝言我及世间是常住是事实耶?”凡彼等如是言:“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世间有一类有情之异想者,周陀!于智我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我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者也。
三六
   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
   “我及世间是无常。
   我及世间是亦常亦无常。
   我及世间是非常非无常。
   我及世间是自造。
   我及世间是他造。
   我及世间是亦自造亦他造。
   我及世间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也。
   乐与苦是常住。
   乐与苦是无常。
   乐与苦是亦常亦无常。
   乐与苦是非常非无常。
   乐与苦是自造。
   乐与苦是他造。
   乐与苦是亦自造亦他造。
   乐与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我至彼等处如是言:“友!汝云乐与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是事实乎?而彼等如斯言:“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世间有一类有情之异想者,于智我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而且我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者也。于是,周陀!凡有关过去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我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三七
   周陀!凡有关未来见解之低处,其当说者,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所说、有所见:“我是有色而死后为无病,唯此为真实,其他是虚伪。”
   复次,周陀!某沙门、婆罗门有斯说、有斯见:
   “我是无色……
   我是亦有色亦无色……
   我是非有色非无色……
   我是有想……
   我是无想……
   我是非有想非无想……
   我将被消灭、破坏,死后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是处伪。”
三八
   于是,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所说、有斯见: “我是有色而死后为无病,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我至彼等处,如是言:“友!汝云我是有色而死后为无病,是事实乎?”于彼等如是言:“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我于智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而且周陀!我对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也。
三九
   于此,周陀!彼沙门、婆罗门,有所说、有斯见:
   “我是无色……乃至……
   我是亦有色亦无色……乃至……
   我是非有色非无色……乃至……
   我是有想……
   我是无想……
   我是非有想非无想……
   我将被消灭、破坏,死后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
   我至彼等处,如是言:“友!汝云我将被消灭、破坏,死后不存在,是事实耶?”周陀!彼等云:“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伪。”此,我不认许。何以故,周陀!凡世间有一类有情之异想,周陀!我于知不见有与我相等者,何况有比我更优胜者乎?而且我于此事有增上智,即我为最胜者也。周陀!凡有关未来见解之依处,其当说者,已对汝等宣说,而对汝等不该说者,我将如何说耶?
四十
   周陀!为舍有关此等过去见解之低处及有关未来见解之依处,为令知超越如是,我说示四念处。四念处者何耶?周陀!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热诚而有正念正知,以断世间之贪、忧。于受……于心……于法观身而住,热诚而有正念正知,以断世间之贪、忧。周陀!为舍有关此等过去见解之依处及有关未来见解 之处,为令知超越如是,我说示此等之四念处。”
四一
   其时,具寿宇拔越那立于世尊之后,以扇为世尊煽风,而且具寿宇拔越那,如次白世尊:
   “稀有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世尊!此法门实是清净也;世尊!此法门实甚清净。世尊!应何名此法门耶?”
   “然者,宇拔越那!此法门名为清净,汝当受持之。”
   世尊如是言已,具寿宇拔越那闻世尊之所说,欢喜、受持。
注:
1 .原本为navam,于暹罗本有na vo从此而译之。
2 .如何云云,于原本kim no aham……应订正为而读。
3 .原本于次有“对汝等不该说”一句,今依异本除去此句,下于第三七节之初处亦然。

三十 三十二相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第五九之三十二相经(大正藏二),是说佛之身相为三十二相。然而和汉译阿含一致者唯极限于小部份,不过于第一诵品最初之三节而已,其他大部份是注解式的叙述。于是,关于本经对于三十二相,可看为一种注释经吧!然说其三十二相所该当的,要获得各相,述及过去世之善关系为其重点,此相是如斯、如斯宿因之所然,以示此大相,转轮圣王或佛陀得其某一个,其次叙述得如是相,是转轮圣王,或佛于此世所获之特权,最后以偈摄大约。而且说有时依一宿因得一相,有时得三相乃至三相,亦必依最初所举三十二之次顺而明示之,谓详述如是三十二相以其宿因等因果关系,是本经所说之特色吧!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外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彼诸比丘以此奉曰:“世尊”,世尊如次言:
   “诸比丘!于大人有三十二大人相;具足此之大人趣处,决定有二而无其他。若居在家者,成为转轮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其国土,七宝具足,其七宝者即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居士宝、第七为主兵宝也。彼有千以上之王子,皆勇健而雄猛,善摧伏敌军。彼转轮王于此大地以至海边,不用刑杖、刀具,唯依正法善征服统治。然者,若彼大人由俗家而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所有之障覆,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

   诸比丘!而大人之此等三十二大人相:具足此之大人趣处,决定有其二而无其他。若居俗家者,当成为转轮王 ……乃至……彼若由俗家而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之障覆,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者为何耶?
   诸比丘!大人其足平实安立。大人其足平实安立,诸比丘!此即为大人之大人相也。(一)
   诸比丘!而且大人之两足蹠生二轮:有千辐、有辋、有毂,具足一切形相,其等1 一一之间,区分整然明了,大人之……乃至……诸比丘!此为大人之大人相。(二)
   诸比丘!而且大人其足跟广长……乃至……(三)
   诸指长……乃至……(四)
   手足柔软……乃至……(五)
   手足有网鳗……乃至……(六)
   是踝高……乃至……(七)如伊泥延鹿……乃至(八)
   正立,掌可触膝而 之……乃至……(九)
   (阴茎)被覆藏(如马阴藏)……乃至……(十)
   色如黄金,有似黄金之皮肤……乃至……(十一)
   皮肤细滑,为细滑之皮肤,尘垢不污身上……乃至……(十二)一一毛是由一毛孔生……乃至……(十三)
   身毛上靡而生,绀青成为安阇那色2如耳珰弯而右旋……乃至……(十四)
   身肢直如梵天……乃至……(十五)
   有七个隆满处……乃至……(十六)
   上躯如狮子……乃至……(十七)
   两肩间充满……乃至……(十八)
   身围如尼拘律树,是彼身之高度,彼两手左右平伸之长度即是其身之高度……乃至……(十九)
   两肩相等圆满……乃至……(二0)
   有最上之味觉……乃至……(二一)
   颔如狮子……乃至……(二二)
   有四十齿……乃至……(二三)
   齿齐平……乃至……(二四)
   于齿无间隙……乃至……(二五)
   牙齿纯白……乃至……(二六)
   广长舌……乃至……(二七)
   有梵音如迦陵频伽之音……乃至……(二八)
   眼绀碧……乃至……(二九)
   眼睫如牝牛……乃至……(三0)
   眉间生白毫毛而柔软似兜罗绵。大人之眉间生自毫毛而柔软似兜罗绵,诸比丘!此即为大人之大人相。(三一)
   诸比丘!而且大人于头上有肉髻。诸比丘!大人头上有肉髻,此即为大人之大人相也。(三二)

   诸比丘!于大人有如是三十一一之大人相。具足此之大人趣处,决定有二而无其他;若居俗家成为轮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其国土,七宝具足,其七宝者即: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居士宝、第七为主兵宝。彼有千以上之王子,皆勇健而雄猛,善摧伏敌军。彼转轮王于此大地以至海边,不用刑杖、刀兵,唯依正法而善征服统治。然者,若彼大人由俗家而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所有之障覆,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
   诸比丘!大人有此等三十二之大人相,外道之诸贤亦善忆持此;然,彼等不知:“此乃依业所成而获得此相”也。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于诸善法坚固受持不动。于身、口、意之三善行,行布施、持守戒律,于行布萨,对父母、亲族、沙门、婆罗门行虔敬,对族之长老行恭敬,于其他如是优胜之诸善法亦然。彼遂行、积蓄、积 聚、增大此业,于身坏命终后,再生于善趣天界。彼在彼处,有十事胜越其他诸天,即:天界之寿命、美貌、安乐、名声、威力、姿态、音声、熏香、好味、天触也。彼于彼处命终,生来此世间,获得此大人相。谓:足安平立,足平踏地、由地举足平,其蹠完全平正触地。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其国土,具足七宝,七宝者即: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居士宝、第七主兵宝也。彼有千以上之王子,智勇健而雄猛,善摧伏敌军。彼轮王于此地以至大海边,无顽凶、无恶者、无碍者,繁荣丰饶,安稳而扰乱者,不用刑杖、刀兵,唯依正法统治。成为轮王有何得耶?人类之任何怨敌,任何仇敌,皆无能胜彼。成为轮王,有如是得。
   然者,彼若由俗家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一切障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内外之任何怨敌、仇敌,或贪、嗔、痴,或沙门、婆 罗门、天人、魔、梵天等及于此世界之任何人,皆不能胜彼。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对此,如是言:
   语谛行善行 守身摄诸根
   而三业清净 持戒行布萨
   施无害有情 心乐不粗暴
   如是坚受持 一切皆遂行
   彼依此等业 上升于天界
   享受安戏乐 于彼处命终
   再来此世界 平蹠之两足
   善持触大地 来占相者群
   明解其身相 平蹠安立者
   无能动摇彼 在家或出家
   其相斯义明 在家勉防敌
   其他所有敌 克打尽推破
   彼业果报致 无何敢抗者
   倘若如是人 成为出家者
   心乐愿出离 如斯出离者
   人中为最尊 不再入母胎
   如是最上人 实是彼常法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之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为众人之安乐,以除惊惶、恐怖,正立守护、卫防,次第行布施。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等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命终,来生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两足蹠生二轮,有千辐、有辋、有毂,具足一切形相,其等一一之间,区分整然明了。

   彼具足此相,若居俗家,成为转轮王 ……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有众多围绕者,彼有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者、司政官、卫兵、顾问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众多围绕者。成为轮王,有如是得。
   然者,彼若由俗家,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所有之障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成为佛陀有何得耶?有众多之围绕者。于彼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等众多之围绕者。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对此,如是言:
   往昔之以前 无数之彼生
   生来此人间 为家赍安乐
   除去惊恐怖 精勤防守护
   彼依此等业 上升于天界
   享受安戏乐 于彼处命终
   再来此世界 两蹠有二轮
   辋等辐一千 来占相者群
   明解其身相 以见王子相
   具足百功德 彼被众围绕
   催伏破怨敌 如是足有轮
   具足等辋毂 倘若如是人
   居于在家者 令转此轮宝
   统治此大地 时彼率随从
   生于刹帝利 彼大之名声
   其等俱奉侍 倘若如是人
   离俗出家者 心乐愿出离
   天上与人间 乃至阿修罗
   帝释及罗刹 龙蛇乾闼婆
   飞禽与走兽 天上与人间
   无有等此者 彼有大名声
   受彼等奉侍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之生存处及生来人间,舍离杀害有情,不用刀剑、刑杖而爱悯、怜愍利益一切生物。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于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命终,来生此世间,得此三种大人相。谓:跟长广、诸指长、身肢直如焚天。
十一
   彼具足此等之相,若居在家者,成为转轮王 ……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长寿久住。长保寿命,只要生存中,人类之任何怨敌、仇敌皆不可能夺其生命。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长寿久住。长保寿命,只要存命中,人类之任何怨敌、仇敌及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天等于此世界,皆不可能夺其生命,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二
   对此,如是言:
   惧怖惊惶知 自己之死灭
   不凶暴押杀 其他诸有情
   此善升天上 享其善业报
   于彼处命终 再生来此世
   获得三种相 足跟宽广长
   身肢善正直 清净若梵天
   腕间美幼嫩 形状甚端正
   指亦甚柔软 而又甚纤长
   具足此三种 殊胜大人相
   王子寿长存 其相永示现
   若彼居在家 长久存生活
   倘若出俗家 更长存生活
   若修神通力 以及禅定力
   如是之特相 得其寿长久
十三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之生存处及生来人间,施与美味种种之食物:硬食、软食、尝味、舐食及种种饮物。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于天界……乃至……彼于彼处命终,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有七隆满处,即:两手隆满、两足隆满、两肩隆满、项隆满。
十四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 ……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享受美味种种之食物:硬食、软食、尝味、只食及种种饮物。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受美味种种之食物:硬食、软食、尝味、舐食及种种饮物,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五
   对此,如是言:
   硬食与软食 尝味及舐食
   最上之味食 此等物施人
   遂行此善行 彼长乐天界
   再来生此世 得七之隆满
   手足且幼嫩 观相诸贤言
   “得受硬软食 以及种种味
   住放在家者 其义甚难明
   出家之得受 硬软味等食
   以断在家缚 获得最高位”
十六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之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以四摄事摄受人,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彼于彼处命终,生来此世间,得此二种大人相。谓:手足之柔软及于手足有网缦也。
十七
   彼具足此等之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 ……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善摄受随从者。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皆为彼所拟。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善摄受随从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类、阿修罗、龙蛇、乾闼婆等皆为彼所摄,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八
   对此,如是言:
   布施与利行 爱语及同事
   他作与自行 善摄受彼等
   不轻于功德 而上升天界
   彼于彼处殁 再来生此世
   手足之柔软 并有网缦相
   年轻幼王子 则得相如是
   光辉极美妙 人人顾不厌
   彼之随从者 甚实善从顺
   住此大地上 最优善摄人
   愿求为爱语 利益与安乐
   彼行诸作为 完成诸功德
   舍离诸爱欲 及一切财富
   而成为胜者 为众说诸法
   不疑彼言教 而生净信仰
   听闻种种法 依法随法行
十九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之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为无数人说有义有法之语言,对此,无数人得明了,济利诸有情而为法施者。彼遂行、积蓄……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种大人相谓:足踝高,身毛上靡而生也。
二十
   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 ……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彼于爱乐财物者中,为最优、最胜、第一者及最上殊胜者。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彼于一切有情中,为最优、最胜第一者及最上殊胜者,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二一
   对此,如是言:
   说有义法语 无数人得解
   济一切有情 利益与安乐
   不吝行法施 此行彼遂行
   到达其善趣 于彼甚幸福
   来生此世间 得此二种相
   看为善具足 最上殊胜福
   身毛向上生 目成为靡状
   足踝善安住 皮肤伸盖覆
   肌肉及筋血 其上色耀辉
   若居于在家 乐财物者中
   斯人最殊胜 无有胜彼者
   于阎浮堤中 征行法镇治
   若为出家者 一切有情中
   彼为最高者 无人能胜彼
   彼于此世间 诸德服一切
二二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生存处及生来此人间,慎重教技术、世学等行业:“人人如何依我,速学、速了知、速前进、长久不疲倦?”彼遂行、积蓄……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胫如伊泥延鹿。
二三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者,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此等凡于王所适意者,王所乐、王所好、王所欢喜者皆迅速而得。成为轮王有如是得 ……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此等凡沙门所乐,沙门所好、沙门所欢喜者皆迅速而得。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二四
   对此,如是言:
   于种种技术 世学及行业
   使人于如何 迅速得理解
   教速长不倦 赍乐成就行
   得美安立胫 正成圆缩状
   顺次卷上行 身毛整上靡
   皮肤腻细滑 胫如伊泥鹿
   众语斯男人 而于此世间
   成就速事相 毛之一一生
   如其所冀望 如果居俗家
   得速成此世 如是若出家
   望求于远离 一向心乐离
   适宜随心者 适意为基源
   最高出离者 现见其成就
二五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生存处及生来此世间,行往某沙门、婆罗门之处而询问:“卿!以阿为善?以阿为不善?以阿为有罪,以阿云无罪?何者为可从?何者不可从?又何者我可行,将有长利安乐耶?”彼遂行、积蓄……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彼皮肤细滑。因皮肤之细滑,尘垢不污身。
二六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有大智慧,受欲财物者,无有一能与彼平肩齐立,何况有越过彼者乎?成为转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有大智慧,即:广智慧、敏智慧、聪智慧、锐智慧、彻智慧也。一切之有情、无有一能与彼平肩齐立,何况有越过彼者乎?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二七
   对此,如是言:
   往昔之前世 几何之彼生
   为求正智识 往诣出家者
   质问冀明解 知义之差别
   其明鲜倾听 获得此业报
   则是此智慧 生来此世间
   肌理细皮肤 占推出生相
   诸贤者解明 确知微细义
   是人不出家 令转其轮宝
   统治大地上 义教义执持
   不见能比彼 何况有胜者
   是人若出家 望求于远离
   一向心乐离 最高之智慧
   获得无上慧 菩提到达者
二八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心充满无嗔、无恼之心:被多言谤时,不忿怒、心不扰、不乱、不顽固;不现出忿怒、嗔恚、不满之颜色,是施与精致敷物、柔软衣类及纤细之麻、木绵、绢类之人。彼以此业……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色如黄金,有似黄金之皮肤。
二九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有何得耶?得精致敷物、柔软衣类及纤细之麻、木绵、绢类;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得精致敷物、柔软衣类及纤细之麻、木绵、绢类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三十
   对此,如是言:
   彼立无嗔行 更施与精致
   柔触肤布物 更于前世时
   确盛行布施 如天雨大地
   遂行此偏施 于此命终后
   再生于天上 如是得果报
   生来此世间 其体似黄金
   犹如帝释天 强健又美优
   不望为出家 住俗成家主
   彼统御大地 而得精致布
   殊胜优美衣 甚多而纤细
   善触感皮肤 彼若赴非家
   彼得殊胜衣 最上之披物
   其持此等业 而受此果报
   业为果消失 无有如是处
三一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使长久迷失归途,久不相 见之亲戚、朋友、知己、同辈等,得重逢伴归;即:子与母、母与子,子与父、父与子,兄弟与兄弟,姊妹与兄弟、兄弟与姊妹等重逢伴归之介助自乐。彼遂行此业……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布覆阴藏阳茎如马阴。
三二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转轮王有何得耶?得多子;彼实有千以上之王子,强健勇猛,善推伏敌军。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得多子;其弟子数千以上,强健雄猛,善摧伏敌军。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三三
   对此,如是言:
   过去之前世几度之彼生
   长久迷方向长远不相逢
   亲戚与知己使得相伴归
   自乐为此事介助令重逢
   彼得此等业往生彼天上
   享受戏喜乐彼于彼处殁
   再生来此世布覆彼阴藏
   如是彼多子自生其子等
   数有千以上强健与雄猛
   能使怨敌苦若居在家者
   语爱好之语使之生欢喜
   威仪而出家更有甚多子
   所有弟子等依教而奉行
   不论于在家或者于出家
   显现此之相实示其意义

第二 诵品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是善思虑、观察大众群者。知人知自己,了知人间之差别,对此:“彼者相应此,彼者相应此也。”行观人间之差别。云彼行此业……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身围如尼拘律树,正身直立,两手掌能触摩两膝也。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乃至……。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得大富也:有大富、有多财、多金银、多财物、多金钱、有谷物、丰富充满库藏,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得大富也:有多财,彼之财富是信、戒、惭、愧、施与、智慧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对此,如是言:
   观察大众群 是量是查察
   思惟其差别“彼者是相应”
   往昔前世时 行观人分别
   实得彼正立 两手可触膝
   其身之周围 圆大如律树
   善为此等业 而特此果报
   于诸种占相 观察多情知
   此等诸贤人 明解而记别
  “若居在家者 应得多受用
   年轻此王子 得有此世间
   世俗之娱乐 若彼居在家
   具足众多物 若舍此世间
   世俗诸娱乐 决定获得彼
   无上之最高 最善之财物”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冀望众多人得利益、安稳、至乐,而思惟:“彼等依我如何得信增长、多闻、施与、正法、智慧之增长耶?金钱、谷物、耕田、宅地、四足、二足之家畜之增长耶?妻子、奴仆、亲戚、朋友、眷属之增益耶?”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三大人相。谓:上身如狮子;两肩间之充实;两肩圆度相等也。

   彼具足此等之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得无减退:金钱、谷物、耕田、宅地、三足、四足之家畜、妻子、奴仆、亲戚、朋友、眷属亦无减退--成就一切而无减退。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得无减退:于信、于戒、于多闻、施与、智慧皆无减退--成就一切而无减退。成为佛陀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对此,如是言:
   信戒与多闻 智慧施正法
   有众多善事 金钱及谷物
   耕地与宅地 妻子与家畜
   亲戚友眷属 使勇健美貌
   冀其他众人 可得无减退
   成就更利乐 彼上身安住
   犹如王狮子 两肩相等圆
   充实两肩间 前世之遂行
   不灭业为基 示现前诸相
   在家有财谷 金钱与妻子
   家畜类增益 若为出家者
   得无上菩提 无减退法性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不用手、石、杖、刀伤害有情,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有最上之味觉:于咽喉13皆尖锐味感官以传滋味。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得无病也。消化器官具足均衡之消化功能,体温不过冷亦不过热。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得无病也。消化器官具足均衡之消化功能,体温不过冷不过热,适宜、精勤、无搅乱。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对此,如是言:
   不以手杖石 刀剑或绳缚
   胁迫鏖杀生 亦无以恼害
   彼到其善趣 享受乐果报
   生来此世间 成就味感官
   安住于咽喉 有最上味觉
   而且明贤者 注意深诸人
   以作如是云 “此人具安乐
   在家或出家 其显斯相义”

   “诸比丘!如来……乃至……生来此人间,不偏不斜视,亦瞵盼瞻望,如是以直心、慈眼视诸有情。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眼绀碧;眼睫如牝牛。
十一
   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诸人所爱 视也。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副王、富豪、王子所受且欢喜。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诸人所爱视也。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类、阿修罗、龙蛇、干闼婆所受且欢喜。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二
   对此,如是言:
   不邪不斜视 不瞵盼瞻望
   如是以直心 慈眼视有情
   彼到其善趣 享受彼业报
   于彼唯有乐 再生来此世
   眼睫如牝牛 明见绀碧眼
   多优胜行者 善巧为占相
   穿视眼细微 未曾错误人
   喜彼为爱见 在家被喜爱
   受众所亲爱 出家成沙门
   忧悲之灭者 为众所受敬
十三
   “诸比丘!如来……乃至……生来人间,是诸善法之先行者,即于身、口、意之三业:行布施,守戒律,行布萨、敬爱父母,虔敬沙门、婆罗门,恭敬同族之长老,如是于其他殊胜诸善法亦然,为善行者中之上首。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于善趣天氶K…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于头有肉髻。
十四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有多扈从:是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副王、富豪、王子也。成为轮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有多扈从: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五
   对此,如是言:
   正行于诸法 喜乐先行者
   有甚多扈从 生天享德果
   彼受善果终 生来此世间
   具足头肉髻 占相者忆持
   明解而记述 “彼是善先行
   诸人赍奉彼 其往昔亦然
   若生刹帝利 而为地上主
   得诸之奉事 然若彼男子
   如是离俗家 当明解诸法
   而行其正行 彼对多扈从
   宣示彼教说 彼心乐功德”
十六
   “诸比丘!如来……乃至……生来人间,远离妄语、语真实、不离真实、信得应得、不欺凌世间任何人。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一一毛由一一毛孔生;眉间生白毫毛似兜罗绵。
十七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有甚多人, 来集彼之处,即: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也。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有甚多人,来集彼之处,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十八
   对此,如是言:
   于前生之世 追求真实者
   避离虚妄言 不言于两舌
   对世任何人 不行伪欺凌
   事事依真实 以乐如实语
   眉间生白毫 柔似兜罗绵
   整齐白辉耀 一孔生一毛
   一一立体上 众多占相者
   占其出生相 解明其相言
   “白毫与身毛 斯得其正处
   是人若在家 众集顺从彼
   依其前世因 遂行得此报
   出家身无物 成无上寂静
   现证成等觉 众集来顺从”
十九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乃至……生来人间,舍离间语,不言离间语;于此1处闻,不于彼处说而离间彼等,亦不彼处闻,不于此处说而破此等之和合;如是使不和者和合,使和合者更紧密,喜悦和合,爱乐和合,语令和合之言。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有四十齿及齿无间隙。
二十
   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会众无不和,即: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无不和也……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会众无不和,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等互无不和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二一
   对此,如是言:
   毁訾语破合 增大于诤论
   以及增破坏 斗争事不作
   使之结和合 破坏语不说
   唯语破者和 除争具结合
   彼生于善趣 以享彼业果
   再生来此世 于齿无间隙
   而齿有四十 极为坚固着
   若生刹帝利 成为地上主
   而彼之会众 安稳无恼害
   沙门离尘垢 绕彼者不离
二二
   “诸比丘!如来……乃至……生来人间,舍粗恶语,不语粗恶语,其言无过失:乐耳、悦心、可爱、高雅,为众人所爱好,为众人所欢喜””以语如是言。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广长舌及梵音之迦陵频伽声音。
二三
   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其言说易接受,即: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廷臣、副王、富豪、王子等亦善接受也;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其言说易接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等亦善接受,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新义。
二四
   对此,如是言:
   恶口恼害争 令人不合苦
   激强粗恶语 如是语不说
   语亲切柔和 令人心喜乐
   彼出悦耳语 闻者意恬喜
   正行其等业 享此福德果
   彼享福业终 生来此世间
   得梵音广舌 所言人易受
   若居在家者 成就知所语
   彼若人出家 人人持彼言
   语于众多人 人人互传述
二五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舍离绮语,不语绮语;于适时语、语事实、语有义、语法、语律、语宝藏语、具语有时、有理、有节度之义。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大人相,谓:颊如狮子颔。
二六
   彼具足此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成为轮王有何得耶?于人间任何怨敌、仇敌皆不能克胜彼;成为轮王有如是得……乃至……。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内外之怨敌、仇敌:贪欲、嗔恚、愚痴、或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天及此世界之任何事物皆不能克胜彼;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二七
   对此,如是言:
   彼排除无益 粗恶与绮语
   这述人有利 恬悦安乐言
   于此世命终 再生于天界
   得其善业果 由其处命终
   再生来此世 得有二对足
   如兽最胜颊 成难克之王
   人主统人间 具足大威力
   忉利天都城 殊胜亦知彼
   似彼天帝释 胜于诸天人
   阿修乾闼婆 帝释与罗刹
   乃至彼诸天 无有能胜彼
   斯人居在家 以得如是性
   至四方四维
二八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往昔生存处及生来人间,舍邪命,以正法为营生:远离欺斗秤、伪币20、假量、赠贿、欺瞒、诈欺、不诚、斩切、杀戮、绳缚、剽掠、 夺取、强暴。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乃至……。彼于彼处殁,生来此世间,得此二大人相,谓:齿齐平及齿牙纯白。”
二九
   “彼具足此等相,若居在家,成为转轮王之正法王;征服四海,安定国土,具足七宝。其七宝者即:转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第七是主兵(将军)宝也。实有千以上之王子,皆勇健而雄猛,善摧伏敌军。彼轮王于此大地以至海边,不用刑杖、刀具,唯以正法统治,即无顽凶,无恶无障碍,繁荣丰饶、安稳而无扰乱。成为轮王有何得耶?彼有清净之随从者,即:婆罗门、居士、市民、村人、主财官、司政官、卫兵、门卫、顾问官、廷臣、副王、王子也;成为轮王有如是得。
三十
   然者,彼人由俗家而出家为无家者,除去此世间所有之障覆,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成为佛陀有何得耶?彼有清净之随从者,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人、阿修罗、龙蛇、乾闼婆也;成为佛陀有如是得。”
   世尊说斯义。
三一
   对此,如是言:
   舍去邪命活 正净以营生
   排除无有益 而行益利事
   令众得安乐 因为行此业
   贤善人称赞 彼生于天界
   享受此乐果 忉利天都城
   殊胜亦知彼 彼得于其处
   具足喜戏乐 彼于彼处殁
   受生此人间 而遂其果报
   口生齿齐平 齿牙甚纯白
   占相人群来 解述贤彼敬
   二生齿齐平 纯白光辉耀
   如是之人王 清净人随从
   统治大地上 彼镇安国土
   人民利安乐 然彼若出家
   离恶为沙门 静镇诸烦恼
   去除覆障业 离去恼疲劳
   视此世他世 在家出家者
   受彼之教诫 难责诸恶事
   灭除其不净 清净人绕彼
   心垢心障过 烦恼垢尽除
注:
   1 其等一一间之区分(suvibhatt-antara)“其间之区分”之字也。Mahapadana-s.不见其他Pali语系,故加注。
   2 安阇那(anjana)眼围之化妆料。
   3 原本梵音和迦陵频伽音,各别而出,为三十二相。Mahapadana-s等为一相,从此而译。
   4 Brahmayu,不见于Mahapadana等,故加注。
   5 善持者(sundhara)字义不明,想是由Su-dhara来的吧!(大地言为dharani)
   6 广长云云,于原本有vipula-digha-panika,此时panika应读为paphi
   7 其随从者云云,于原本bhavati parijanassa vo vidheyeyyo.(对随从者,实随从也。)意义不通,今佛音Buddhaghosa读为bhavati parijano assa vovidheyyo,
   8 此之,于原本虽有mahimam注云mahim-imam。
   9 教言者,(vacanappaukara)其义不明。
   10 身毛向上生靡状云云,原本虽为ub1ham uppadta-lomavasaso依暹罗本,应读为ubhamuppatitalomava assa。
   11 基相之前兆。原虽有pub1a-nimittamassatam应读为pub1a-nimittam assitam.
   12 无减退,原本有asahana应读为aparihana。
   13 uddhaggassa rasa-haraniyo givaya jata honti samabhivahiniyo不见于其他经,故加注,其意义甚不明了。补以喉头有味觉神经善味觉,在传中有言:味中得上味,咽中二处律液流出(智度论卷八十八因果经卷一),佛舌清净故,令诸饮食变成上味(大婆沙卷百七十七)等亦有,参照大毗婆沙论卷百七十七(大正藏二七、八八八c)、大若般卷三百八十一(大正藏六、九六七c),大智度论卷四(大正藏、二五、九0C-九一a),Burnouf,Lotus,11.pp.566.7.
   14 斜视,原本虽有Visa citam应依暹罗本读为visavi。
   15 一一云云,原本为ekeka-lamupacit-ahgava ahu,ahgava之义不明,此处之意,解成 anga-vant。
   16 激强云云,字义为“语激强粗恶语。”
   17 二对之足,dvidu-gama,四足即兽类之意。
   18 忉利天,于原本有tidiva意义为tavatimsa-deva,
   19 唯此偈和其不同,不语有关出家,多少要注意,何故,不明也。
   20 伪币(kamsakuta)伪造货币,以欺诈。
   21 死殁,原本虽有caviya应读为cavitva。
   22 而,原本为na由别本读为puna。
   23 二生dija之义不明。

三一 (教授)尸迦罗越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一六之善生经(大正藏一)、中阿含卷第三三之善生经(大正藏二六),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大正藏一),及善经(大正藏一七)。世尊往王舍城外之栗鼠养饵竹林时,为居士子尸迦罗越说礼六方之机缘而成本经。既为在家之居士子说法,所以其内容甚有世间的处世训,凡分别为二部份。于前半,即先举四种业垢和恶业之四因,其次详说损失财产之六种原因,对其中教诲交恶友之危险,说明如何是恶友?如何是善友?更示说全部财产四分之一为自已之生活费用,四分之一贮蓄以备穷困,二分之一用于事业之经费等乃至财产之使用方法。于后半指责对现实人生之生活无关心之徒,勤礼拜天地四方是无意义的,并给予六方的伦理根据,即东南西北下上之六方,配合父母、师长、妻女、朋友、奴婢、沙门婆罗门,因此,例如相当礼东方者,父母对子应思其道,子对父母应省顾奉事之道等,说明所有六方,有甚深道德意义之存在。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处。于此时,居士子尸伽罗越晨早起床,出王舍城,至郊外沐浴净衣,合掌向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之各方礼拜。

  尔时,世尊于晨早,着内衣、持外衣及钵,入王舍城行乞。世尊见居士子尸伽罗越晨早起床,出王舍城,至郊外沐浴净衣,合掌向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之各方礼拜。见居士子尸伽罗越已,如是曰:

  “居士子!汝何故晨早起床,出王舍城,沐浴净衣,合掌向东方南方……乃至……上方之各方礼拜耶?”

  “世尊!我父之将死时,向我言:“亲爱者!汝须礼拜诸方。”世尊!如是,尊重、珍敬、敬信、奉载我父之言而晨早起床,出王舍(城),沐浴净衣,合掌向东方……乃至……上方之各方礼拜也。”

  “居士子!于圣者之律,如是不成为礼拜六方。”

  “然,世尊!于圣者之律,应如何礼拜六方耶?善哉,世尊!于圣者之律,教示我礼拜六方之法。”

  “然,居士子!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

  居士子尸伽罗越应诺世尊:“唯然,世尊。”世尊如是说:

  “居士子!于圣弟子要舍离四种业垢,依四种理由不作恶业,又不习散失钱财之六种原因,彼如是脱离十四种之罪恶,保护六方,彼为克胜现在、未来两世而修善业,彼由征服此世、彼世,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善趣天界。

  依彼令舍离之四种业垢者何耶?居士子!杀生是业垢、不与取是业垢、于肉欲之邪行是业垢、虚诳语是业垢也。彼舍离四种业垢即此也。”

  世尊如是说。

  善逝如斯说已,大师更如是曰:

  杀生不与取

  又言虚诳语

  及近他人妻

  贤者不赞赏

  “如何人由四种理由作恶业耶?依贪欲行非道故,彼作恶业、依嗔恚行非道故,彼作恶业、依愚痴行非道故,彼作恶业、依恐怖行非道故,彼作恶业也。是故,居士子!圣弟子决不依贪欲行非道,不依嗔恚行非道,不依愚痴行非道,不依恐怖行非道。彼不以此等四种理由作恶业也。”

  世尊如是说。

  善逝如所说已,大师更如是曰:

  由贪欲嗔恚恐怖与愚痴

  若犯此法者皆如月黑分

  彼名声减退由贪欲嗔恚

  恐怖及愚痴不犯此法者

  皆如月白分彼名声增广

  “不散失钱财之六种原因者何耶?嗜耽酒类之放逸,居士子!实是散财之原因;耽着于非时游乐街衢,是散财之原因;入于舞蹈之观览处,是散财之原因;耽着于赌博逸乐,是散财之原因;结交恶友,是散财之原因;耽着于懒惰,是散财之原因。

  居士子!由嗜耽于酒类之放逸,实能生此等六种过患:于现资财之损失、增加斗争、成疾病之巢窟、损伤名誉、现露阴物、第六是使智力减退。居士子!此等六种过患,是因嗜耽酒类之放逸而生也。

  居士子!耽着于非时游乐街衢,实能生此等六种过患:彼不守护、防御自已;亦不守护、防御彼之子、妻;亦不守护、防御彼之财产;又于恶事怀疑念;向彼生起不实之议言;甚至为家苦所包围也。居士子!此等六种过患,实是耽着于非时游乐街衢而生也。

  居士子!入于舞蹈之观览处,实能生此等六种过患:即寻求何处有舞蹈?何处有歌唱?何处有音乐?何处讲谈?何处有手铃乐?何处有大鼓乐耶?居士子!此等六种过患,实由入于舞蹈之观览处而生也。

十一

  居士子!耽着于赌博逸乐,实能生此等六种过患:对胜者生怨、又输者于心有悲忧赢得之失、有现在资财之失、入于法庭彼之语无效力、为朋友同事所轻侮、婚姻被拒绝,被谓赌汉不能娶妻。居士子!此等六种过患,实由于耽着赌博之逸乐而生也。

十二

  居士子!结交恶友,实能生此等六种过患:狡猾者、乱行者、大豪酒者、诈伪者、欺瞒者、粗暴者,此等是彼之朋友、是彼之伴侣。居士子!此等六种过患,实由结交恶友而生也。

十三

  居士子!耽着于懒惰,实能生此等六种过患:过寒而不为业、过暑而不为业、过晚而不为业、过早而不为业、我甚饿而不为业、我甚渴而不为业。彼于如是事业多设口实故,向于未生之富不生,已生之富损失也。居士子!此等六种过患,实由耽着于懒惰而生也。”

  世尊如是说。

十四

  善逝如斯说已,大师更如是曰:

  有成好饮友

  友中之亲友

  于时必要生

  友始成朋友

  日升又寝床

  狎近人妻女

  从事于斗争

  耽着无益事

  又结交恶友

  从事于悭贪

  此等六种事

  导人于破灭

  恶伴与恶友

  进行恶行人

  此彼之两世

  必至于破灭

  骰子与女人

  舞蹈酒及歌

  白昼之就眠

  非时行街衢

  此等六种事

  导人至破灭

  游骰子饮酒

  通他命妻女

  交贱非交贤

  缺如月黑分

  无财无一物

  嗜饮入酒肆

  债沈如沉水

  速亡己家门

  嗜耽白昼眠

  至夜始思起

  常耽于泥醉

  无能停住家

  甚寒及甚热

  而为甚迟至

  等闲如是业

  虚度年青人

  利益尽流去

  不虑寒或热

  及微若小草

  是人所应作

  决无逸幸福

十五

  “居士子!当知此等四种,是敌而似友:当知持去任何物,是敌而似友;当知言说为主者,是敌而做友;当知甘言者,是敌而似友;当知游荡之伙伴,是敌而似友。

十六

  居士子!实依四理由,当知持去任何物,是敌而似友:彼不择何物而持去;与小而彼愿得大;依畏怖而行业务;为己利而从事。居士子!此等四理由,当知持去任何物,是敌而似友。

十七

  居士子!依四理由,当知言说为主者,是敌而似友:彼对过去之事假装友谊;对未来之事假装友谊;言无意义之娇娆;于现前应为之事彼示为时不宜。居士子!此等四理由,当知言说为主者,是敌而似友。

十八

  居士子!依四理由,实当知甘言者,是敌而似友:彼容认恶事;不容认善事;其面前赞美;其背后毁嗤。居士子!依此等四理由,当知甘言者,是敌而似友。

十九

  居士子!依四理由,实当知游荡伙伴,是敌而似友:彼为嗜耽诸酒类等放逸时之伙伴;非时游玩街衢之伙伴;入舞蹈观览处之伙伴;耽着于赌博之伙伴。居士子!依此等四理由,当知游荡之伙伴,是敌而似友。”

  世尊如是说。

二十

  善逝如斯说已,大师更如是曰:

  何物皆取友

  言说为主友

  甘言之伴侣

  游荡之伙伴

  此等四是敌

  贤者当了知

  如道存恐怖

  此等宜远避

二一

  “居士子!当知此四友,是善心人:当知能互相援助之友,是善心人;当知能共苦乐之友,是善心人;当知能告善利之友,是善心人;当如有怜愍之友,是善心人。

二二

  居士子!当知依四理由,能互相援助之友,是善心人:彼能防护友之放逸:友之酩酊时,能守护其财;在怖畏时,能庇护;于应所作之时,付与二倍之财物。居士子!当知依此等四理由,能互相援助之友,是善心人。

二三

  居士子!实当知依四理由,能共苦乐之友,是善心人:彼能告自己之秘密;隐藏他人之秘密;彼在穷苦时,不舍他;为他之利益,能舍其生命而起之。居士子!当知依此四理由,能共苦乐之友,是善心人。

二四

  居士子!当知依四理由,能告知善利之友,是善心人:彼能防止罪恶;能使之行善事;能使闻未闻者;能教向天之道。居士子!当知依此四理由,能告知善利之友,是善心人。

二五

  居士子!当知依四理由,有怜愍之友,是善心人:不喜其衰微、欢喜其隆盛、能防止毁嗤之人、能褒奖称赞之人。居士子!当知依此等四理由,有怜愍之友,是善心人。”

  世尊如是说。

二六

  善逝如所说已,大师更如是曰:

  能援助之友

  共苦乐之友

  告善利之友

  有怜愍之友

  实此等四友

  贤者当了知

  此等尽真心

  如母之实子

  具戒之贤者

  如山火燃辉

  劝如蜂集物

  彼财自积集

  如蚁巢积高

  如是财物集

  堪为良家主

  四分其财物

  如是彼结友

  自享一分财

  二分营事业

  第四分蓄积

  以备困乏时

二七

  “居士子!圣弟子如何要护六方耶?居士子!当知是此六方:当知东方是父母;当知南方是师长;当知西方是妻女;当知北方是朋友;当知下方是奴仆佣人;当知上方是沙门、婆罗门。

二八

  居士子!依五理由,子应奉侍东方之父母:“受养育之我应奉养双亲;应为双亲作业务;应继续家系;应继续祖先之遗产;又对诸祖灵,应时呈奉供物。”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爱子奉侍之东方父母,当爱护子:远离罪恶、令行善事、令练习技能、为迎适当之妻、以应时宜,让督家务。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爱子奉侍之东方父母,当爱护子也。如是东方受保护,安稳而无怖畏。

二九

  居士子!依五理由,弟子应奉侍南方之师长:行起立礼、随侍近事、乐闻从顺、虔诚奉侍、恭敬领受学艺。居士子!实依此五理由,受门弟子奉侍之南方师长,亦应依五理由爱护门弟子:对彼等以善训练之法训练之、善保护者当令保护之、凡学艺应令熟习、称扬于朋友知人之间、于诸方作守护弟子。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门弟子奉侍之南方师长,依此等五理由,爱护门弟子。如是南方受保护,安稳而无怖畏。

三十

  居士子!依五理由,夫婿应奉侍西方之妻女:依敬意、依礼仪、依不邪行、依与主权、提供装饰品。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夫婿奉侍之西方妻女应依五理由,爱护夫婿:妻女应善整理业务、亲切待遇婢仆、贞淑、保护财物、对所应为之事,巧妙而勤勉为之。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夫婿奉侍之西方妻女应依此等五理由,爱护夫婿。如是西方受爱护,安稳而无怖畏。

三一

  居士子!依五理由,族姓子应奉侍北方之朋友:依布施、依爱语、依利行、依同事、依不欺诳。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族姓子奉侍之北方朋友应依五理由,爱护族姓子:防护族姓子之放逸、酩酊时守护其财物、恐怖时之庇护、穷困时不舍弃、尊重其他之同族。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族姓子奉侍之北方朋友应依此等五理由,爱护族姓子。如是北方受爱护,安稳而无怖畏。

三二

  居士子!依五理由,尊主人应奉侍下方之奴仆佣人:应依奴仆佣人之能力,分配工作、给与食物及薪金、病时看顾、分与珍味之食、适时休息。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尊主奉侍之下方奴仆佣人应依五理由,爱护尊主人:彼等应比主人早起、后寝、唯受所与之物、善为其业务、称赞彼等主人之名誉。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尊主人奉侍之下方奴仆佣人应依此等五理由,爱护尊主人。如是彼受爱护之下方,安稳而无怖畏。

三二

  居士子!依五理由,族姓子应奉侍上方之沙门、婆罗门:依亲切之身业、亲切之语业、亲切之意业、不闭门户、供与食物。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族姓子奉侍之上方沙门、婆罗门应依六理由,爱护族姓子:令不近罪恶、令行善事、由善心而爱之、教其未闻、已闻者令正净、教示趣天之道。居士子!依此等五理由,受族姓子奉侍之上方沙门、婆罗门应依此等六理由,爱护族姓子。如是受爱护之上方,安稳而怖畏。”

  世尊如是说。

三四

  善逝如斯说已,大师更如是曰:

  父母是东方

  师长是南方

  妻女是西方

  朋友是北方

  奴仆是下方

  沙门婆罗门

  是等为上方

  一族堪能主

  应拜此诸方

  有学戒具足

  上品且才智

  谦让而柔顺

  如是得名誉

  勇健不懈怠

  不幸处不动

  不破行仪贤

  如是得名誉

  能摄众爱友

  宽广而不吝

  导师化导师

  乃至顺导师

  得如是名誉

  布施及爱语

  利行于世人

  诸法为同事

  到处如应供

  实于此世间

  摄持此等事

  如于辖车轮

  无此等摄持

  母应不得子

  尊敬或供养

  父于子亦然

  诸贤摄此等

  正偏观察故

  彼等成伟大

  至得此赏赞

三五

  如是说已,居士子尸伽罗越,对世尊如次言:

  “胜哉,世尊!胜哉,世尊!世尊!恰如扶起倒者,使隐覆者显露,示迷者以道,如黑暗揭来油灯,使:“有眼者见诸色。”如是依世尊,以种种方法,宣示法。大德!我归依世尊,归依法及僧伽。愿世尊摄受我。从今日以后,乃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塞。”

返回顶部